本网3月18日讯 “泰山回来不观日,黄山归来不看松”此话虽始其然,但也不尽其然。
前不久的舜帝陵探幽,恰是给这句话的谏言来了个“乌龙”。若干年前,我曾在北京参观过定陵与地宫,也观瞻过长沙马王堆的千年不腐的女尸,因而对一代帝王的古墓与陵寝并不是那么的嚼味与泼墨。
2013年的开春,在一个桃花吐红,百柳催翠的日子,与同样喜好文学的几个好友,去了一趟宁远的九疑舜帝陵踏青采风,加之前两次的九疑之行,此次是三入九嶷了。第一次只能算是投石问路,有个概念,第二次是坐井观天,有所领悟,这第三次是高山仰止,望闻切脉,可以小试牛刀兼做导游。三番五次的探访,为的就是与舜文化的源头来个亲密接触,深刻体验这份永州人引以为豪的“舜葬九嶷”所带来的殊荣。
宁远的舜帝陵绝不同于京城的帝陵,舜帝当年南巡暴死九疑,抛尸荒野,遗骸无处可寻,只能在群峰的烘托下立碑为证,舜陵由此而得名,然舜帝身上所具有的“道德”文化愈久弥香,传承至今,值得探究。
而对于此次采风,我有言在先,不带笔和电脑,只是想玩一次空手道而已,而途中朋友力荐我归来一定要写一篇美文,才能不虚此行,因而车行九嶷大道时,看似心无旁骛的观景,实则已在脑海里极力搜寻与舜帝有关的始源…….。
约莫二十年前,也就是1992年,我曾跟随我的父亲在洞庭湖的君山游览,在君山东麓观瞻了舜帝二妃的墓铭“君妃二魂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由此为证,二妃魂兮心相随的舜帝,让爱情千年不朽,让天地为之动容,其凄楚之音宛如涛涛大海拍击石岸,让人难以释怀,这也算我对舜帝渊源的初识吧!
二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目的地——舜帝陵。舜帝陵始建于夏朝,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陵园占地1400余亩,有陵山、九龙柱、祭祀墙、江泽民题词碑亭、明德广场、祭祀广场、午门、正殿、拜殿、寝殿、钟鼓楼等建筑,是史料记载当中最古老、最高大的陵庙,被称为“华夏第一陵”。顺着右手边一条清冽的河水向前走,经过玉带桥,我们一行走上了神道,这条用石块铺成的长达200余米的神道,两边站立着石兽,分别为、马、狮、犀牛、龟、象等吉祥物和武翁仲、文翁仲。
单檐歇山式的建筑风格的山门,砖木结构,大门平面面阔五间,中间三间设门,前门正中“舜帝陵”匾额,格外醒目,进山门上有九级台阶,出山门有五级台阶,寓有“九五之尊”之意,整个建筑,红墙黄瓦,白玉扶栏,琉璃覆盖,气派非凡,不禁让人心生敬意。踏着红地毯,我们入了山门,穿了午门之后,我踱步进入了舜帝陵庙正殿,正殿又称主殿,供祭祀用,殿宽36.6米,深18.8米,高16.5米,建在高1.8米的石砌须弥座山,殿前建有石砌月台,月台前台阶正中装饰有云龙石雕丹陛,殿内有舜帝坐像,面视舜帝,敬意油然而生,我们一行集体致礼以托哀思。正殿内舜迹图壁画,记录了舜帝勤政爱民的一生,外观整个建筑重檐高脊,黄瓦飞寰,气势雄伟,壮丽辉煌。
在正殿的左侧建有一座鼓楼,挥手用力击鼓18下,有发财之寓意,在正殿的右侧则建有一座钟楼,正逢假日,来此登楼撞钟祈福的游客络绎不绝。在拜殿的右前方,一棵写着许愿树的古松柏树上,悬挂着成百上千游客抛上去的,一端系有绣球的大红许愿彩带。万古长青的松柏,红绸点缀着绿叶,煞是惹眼。
在正殿靠近外墙的一侧,是一字排开的碑林,咨询导游,原来这都是搜集于民间的碑刻,有的碑文与舜文化无关,碑文野史也只是一个部落文化的再现。导游对舜文化的讲解也只是肤之又肤,无法深切过疑,这些令人有些遗憾。
舜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毕生勤民事,只为苍生不为身,老来心系南疆,巡视百越,不幸抛尸苍梧,葬于九疑。 2004年8月13日历尽3年的宁远九疑山古舜帝陵庙的考古震惊于世,并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这流传数千年的传说发掘可资证明,舜葬九疑却有其事。我们买来了香烛,站在“帝舜有虞氏之陵”的石碑前,郑重的进行了顶礼膜拜,此时两只红烛顺着风势快速的燃烧着,礼毕,我抬头看了看天空,此刻正值春寒料峭,雾霭云飞,这让我不禁回想起了二十年前站在二妃墓前也是这种阴沉沉的天,此情此景似乎老天在有意在勾起那份感慨和愁绪。
唐代诗人李白曾由江夏至岳阳至零陵,曾在永州写道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可灭”。
舜帝厉行开明的“禅让”政治制度,以道德文明治理天下,成为后来儒家推崇的“礼治”“仁政”政治主张之源,而舜帝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不断追求,宽容仁慈、乐于助人,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文化。九嶷是舜帝“托体同山阿”的最后归所,是儒家文化的滥觞。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不与动物为类,其关键在于人能致知格物,能穷究天人之理,有人伦之道,有为学之心。正如孔子所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舜帝思百姓之所忧,忧天下之所忧,正是“权为国之公器”的民本思想的最好体现。
而纵观今天,以倡导道德力量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节目,从2001年已成功举办了11届,之所以这个栏目能吸引众多媒体与大众的广泛参与和关注,最基本就在于他能很好的弘扬几千年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
此时,斜阳西下,帝陵游人逐渐稀落,我的文友也呼之归途,我返身再次来到一代伟人毛泽东在《答友人》一诗的石刻前,驻足沉浸在 “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无限遐思中,九嶷因舜而名,这里不仅酝酿了娥皇、女英泪染斑竹的动人传说,更是因为中国道德文化的滥觞而成为历代王朝祭拜舜德的神坛。“玉辇乘云春自老,铜牌无字草生香”,九嶷舜帝,德馨天下。(跃进公司纪委 蔡娟)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