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遏止“舌尖腐败”等措施以来,全国上下迅速行动,整治效果立竿见影。许多高端餐饮休闲场所再也没有了从前那种车水马龙的风光,或倒闭,或转型走大众消费路线;高档名烟名酒的销量、价格也应声而落。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因为官员们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大肆挥霍公款了。从这些现象看起来,“公款吃喝”之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细心的人却发现:变相的、更隐蔽的公款吃喝却在一些地方“暗流”涌动。
据新闻报道,在北京的一些公园、寺庙、胡同里,有不少高档会所的身影。这些地方表面毫不起眼,但其内部装修摆设丝毫不逊于外面的高档豪华餐厅,就餐价格普遍高昂,人均几百到几千元不等,有些会所服务员还声称可以“吃到在外面吃不到的东西,外面见不到的东西”,可以肯定的是一餐没有个两三万绝对下不来。在类似的就餐场所,时常停着一些不愿公开身份的车辆。有的把车牌遮住,有的直接将车牌卸下。一辆车的主人可能疏忽了,忘了把挡风玻璃下面某机关单位的出入证收好,暴露了自己公用车的身份。这说明一些领导干部不敢在明处大吃大喝,却在暗处玩起了各种花样,一些豪华会所、民宅、机关食堂等非酒店隐蔽场所现在已然成了公款吃喝的“新宠”。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的政府部门官外员以外出考察为名,去旅游景点吃喝玩乐,大肆挥霍公款。还有的在“四菜一汤”的规定标准上做文章,把山珍海味,鲍鱼熊掌用大盘套小盘的形式伪装其中。还有更隐蔽的,暗地里公款吃喝以后,却开具部门会议费、培训费乃至科研费等合法的项目发票到单位报销等等。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对公款吃喝由明转暗,我们不能只是愤慨或悲观失望,其实,遏制“舌尖上的腐败”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更须持之以恒。这恰恰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管理机制上的缺失。正如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陈光中、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等专家所言:无论公款吃喝转移到哪里,采取多隐秘的形式,最终还是要拿发票报销。因此,财政预算不够严谨细化、对假账审计不力、公务接待长期缺乏标准和监督,是造成公款吃喝屡禁不绝的根源。
可见,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公款吃喝,就必须要加强制度管理,加大惩治力度。笔者建议:首先,要尽快明确规定公务接待的范围和标准,加强对公务接待费用的审计和监督。第二,政府机关及各部门要明确、详细公示“三公经费”账目,接受群众监督及审计部门审查。如果将一个单位公款吃喝的额度、就餐地点、发票信息等公之于众,他们怎敢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有了公开透明的实时监督,“公款吃喝”不仅规格受限,次数也一定会减少。第三,要提高财务制度的执行力。政府与国有企业要实行严格的公务招待财务报销制度,公款接待的范围,就餐的规格与费用,审批与报销程序等,都要有更加具体的规定。比如,政府财务部门在报销餐饮发票时,不能见领导签字就予以报销,还应提供就餐人数、缘由等具体信息。在用餐标准上,也不能只限于“四菜一汤”的规定,还应严格标明每人用餐的标准,超出标准的接待不予报销。第四,对于违规接待和超标接待要加大追责力度,特别是要追究被接待方的责任,以行贿和受贿论处。如此以来,面对满桌珍馐,食客们即使“垂涎三尺”,也会“退避三舍”了。(祁阳县“12345”县长热线办公室 李 芝)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