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之窗 > 廉政评谈 > 正文

“房爷”事件再次提醒人们理智看待网络监督

发布时间:2013-06-25 09:07:42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yzlzw阅读更多

一个多月前,因为被亿万富翁黄坤意举报“拥有两个身份证和坐拥192套房产”,广东陆丰市公安局党委原委员、碣石镇镇委原副书记赵海滨坐被网络冠以“房爷”的称号。在一片质疑声中,2013年3月26日晚,赵海滨被陆丰纪委双规带走,同一天被宣布“双开”。双规持续了近两个月,就在几乎所有网友都觉得“房爷”栽了的时候,近日,当地纪委已经调查清楚,所举报内容与事实不符,赵海滨平安出来了,而举报人黄坤意则涉嫌参与斗殴被陆丰警方网上通缉。两人的命运竟然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反转:被举报者安然归家,而举报者则亡命天涯。(《腾讯网》6月24日)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人们要理智看待网络监督。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网络反腐”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从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不雅视频,到“表叔”——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佩戴多块名表被“人肉搜索”,再到陕西神木县农村商行副行长龚爱爱,在京有20多套房产,总价值近10亿被曝光。网络曝光的官员违纪违规行为一件接着一件,被处理的干部也一个接着一个,据不完全统计,从11月15日中央新一届常委上任以来,涉嫌贪腐问题的官员已经有3名省部级,10名厅局级,4名县处级,5名县处级以下干部,共计20多名官员被公开举报或调查——可以说几乎“每天都有贪官落马”,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威力充分显现出来。对此,拍手称快的有之,大力倡导的有之,心存忧虑的亦有之。

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型监督方式,已成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构成和最佳结合。“网络反腐”作为词条也于2009年5月收录进了再版的《中共党建辞典》。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原中国监察部部长兼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馼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是反腐的有效渠道,对于民众通过网络提供的线索官方非常重视。但网络线索不一定真实、网络反腐也非反腐唯一渠道,各方要理智看待”。可谓一语中的。

由于网络舆论的平等性、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和快捷性,网络监督被广泛使用。网络监督与传统监督方式相比,具有监督范围更广,监督效率更高,监督形式更活,监督成本更低,监督震慑力更强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和问题:

一是舆论真实问题。由于有了匿名这道屏障,任何人都可以在隐身状态下无所顾忌地爆料、议论甚至谩骂(有点类似文革时期的“大字报”),传统舆论监督的严肃性、专业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一些网民言之凿凿的事情,往往只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经过调查后发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如“史上最恶毒的后妈”、“纸馅包子”等。

二是舆论暴力问题。网络舆论监督的成本和风险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民参与监督的随意性和情绪化,滥用监督权的现象在网络空间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如: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发布,在很多论坛里也有许多不负责任的人身攻击和谩骂,而这些攻击都是以骂人和损人为主,而不是以讨论问题、研究问题的心态来写文章,甚至有些动机不良者也充斥其中,以达到混水摸鱼、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非理性很容易被聚合、放大和传导,导致因舆论监督而起、却以网络暴力而终的现象发生。

三是舆论变异问题。“网络推手”、“网络打手”是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的特有现象。一些人为了实现推广或打压的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操作规则,人为制造和操控舆论,从而改变了舆论形成的原生态势,即舆论变异。尽管这一现象目前还主要出现在网络营销领域,但由于操作成本低、影响范围广、实施难度小,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利用网络平台故意混淆视听,错误引导网络舆论。这不仅损害了网络舆论监督自身的声誉,也会给“监督对象”和实际工作造成不应有的压力。

四是法律支撑问题。网络监督缺乏系统的法律支撑。目前,对网上举报、网络监督等,没有一个系统的法规和条例来规范,因此,也就没有统一的运作程序、没有统一的工作流程、没有统一的反馈机制,极易造成网络信息的失真。

为此,我们必须针对网络传播的特点,理性看待,合理利用,有序引导,不断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净化网络环境,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引导网民文明上网、文明监督,让网络舆论监督在促进社会公平、推进反腐倡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递反腐倡廉正能量。(江永县纪委   宋飞云)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