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外”是领导干部私域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殊不知“小节”管不住、“大节”必失守,领导干部私生活的腐化堕落必将导致权力腐败,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和管理,是防止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干部监督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领导干部“八小时外”腐败的主要表现
少数领导干部“八小时外”放松了警惕、淡化了信仰、也抛弃了原则,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满足私欲的筹码。
1.公款私用。一些领导公款消费,假公济私,轮流吃请。个别领导在假日期间利用公款公车携带家眷或情人外出旅游,有的则接受服务对象或下级提供的资金旅游。
2.收受贿赂。少数干部搞权钱交易,利用传统节日、调动升迁、婚丧嫁娶、生日寿辰或生病住院之机收敛钱财。
3.染赌近黄。某些干部嗜赌如命,从境内赌到境外,甚至挪用公款去填补赌资黑洞;有的领导干部金屋藏娇、包养情人,严重败坏道德人伦。
二、“八小时外”干部监督的现状与问题
1.监督意识不强,功能滞后。一方面,受监督者认为监督就是“找茬”、就是“挑毛病”、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另一方面,监督者怕伤和气、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领导干部8小时以外的事不闻不问、知之甚少。同时,职能部门偏重于事后惩处,忽视了预防环节。
2.监督机制不顺,渠道不畅。“自己监督自己”和“下级监督上级”,产生了牛栏关猫的监督悖论。以GDP论英雄,导致职能部门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第二副面孔”和“第三副面孔”视而不见、选择性失明。
3.监督手段不硬,形式不活。交流谈话和调阅资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部监督的问题。现行的干部考察受人员组成、考察程序和考察内容,难以及时、全面地了解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情况,致使有能力监督的不了解情况,而了解情况的又不能监督。
三、强化“八小时外”监督的对策与建议
1.增强干部监督意识,营造浓厚氛围。广泛采取学习、宣传、讲座等形式,切实加强干部教育,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监督意识。积极培养“廉内助”,少吹“枕边风”、多敲、“枕边钟”。切实维护监督者的合法权益,给予监督者适当方式的奖励,鼓励群众大胆行使监督权力,切实将监督工作贯穿于单位日常工作,对外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以及八小时之外,“做到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2.建设干部监督队伍,畅通监督渠道。配齐专职监督人员,不断壮大干部监督队伍,大胆提拔任用优秀的监督干部。采取开通干部监督热线、专人暗中察访和责令说明情况等方式,将组织监督、制度监督、家庭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干部监督工作原则,对发现的问题要坚决进行查处,强化监督的震慑作用;对干部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冤情”,要认真进行澄清,全力消除误会。充分利用新闻媒介,适时、恰当、准确地向公众公布监督举报的调查处理结果,使广大干部在业余时间不离组织、在生活社交中不忘党性原则,慎微、慎独,严格自律,防患于未然。
3.健全干部监督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创新监督工作机制,构建“全方位监督网络”、消除“干部监督空档”,努力走出一条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干部监督工作新路子。一是形成教育培训机制。经常性地举办专题培训班,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促使他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自我约束和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二是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按照《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规定,领导干部任期内出现的岗位变动、职务升迁、家庭成员或亲属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重大情况,要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报告,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对不报或瞒报者,一经查实,从严追究。三是建立民主测评制度。将领导干部职务、姓名在社区内公布,聘请政治素质好、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离退休老干部以及街道居委会的同志为业余监督员,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多渠道了解领导干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实绩、工作作风、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了解社会各方面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反映,逐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应灵敏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设计领导干部“8小时以外”行为情况表格,将领导干部“8小时以外”的情况量化、具体化,组织领导干部居住地的群众或可能知情者进行填写,作为考核的依据。四是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向领导干部的居住小区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并对举报者姓名严格保密,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干部监督中的作用。加强与组织、信访、公检法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横向联系,了解信息,掌握情况,对有问题的干部及时诫勉谈话,做到早发现、早提醒,并重点跟踪监督。(东安纪委县委常委 纪委书记 李顺利)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