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是一个单位的宗旨意识、职业道德、队伍素质、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观,也是干部队伍形象的折射。作风正,旗就正,形象就好,战斗力和执行力就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战略高度出发,围绕干部作风建设作了一系列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去年以来,各单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抓“四风”问题整改,提升了干部的执行力,促进了干部作风的明显好转。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必须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改进作风,要坚持标本兼治,使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要常抓,形成常态。近年来,各地各单位通过开展作风建设年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党的作风有了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度有了明显增强,但缘于作风问题相当顽固,易于反复的特性,也还存在抓的时候好些,松的时候就有反弹的情况。习总书记曾强调,风气养成重在日常教化,作风建设贵在常抓不懈,作风建设要经常抓,形成常态。通过学习,我对习总书记这一要求的理解是:第一、思想自觉要形成常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了、自觉了,行动才能够自觉。推动作风建设形成新常态,必须要求党员干部首先坚定思想上的自觉,真正解决好思想“总开关”的问题。如果没有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就不可能自觉地改进作风。每位党员干部都要在思想深处认识到改作风的本质在于服务为民,要把改作风内化为工作动力,要将“要我改”转为“我要改”。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使作风建设各项要求真正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第二、领导示范要形成常态。好的作风是抓出来的,更是带出来的。领导干部的作风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他们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在营造一种风气,引导一种方向,凝聚一各力量,对党风政风民风具有相当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作风建设的规定,对改进工作作风提出了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弄清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怎样做好,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好的作风,形成好的风气,带出好的队伍。第三、融入工作要形成常态。作风建设能不能形成新常态,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只有把作风建设有机、有效、有力地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做到时时抓、事事抓、处处抓,年年抓、月月抓、日日抓,使之成为工作常态,才能体现出具体而实在的效果,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二是要细抓,抓住细微。作风建设,必须要深入抓、环环抓,坚持抓大不放小,善于抓细微、抓细节。第一、要从小事抓起。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不成小事,何以成大事,忽视小事,可能会败坏大事。习总书记强调,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更加强化问题导向,盯住作风问题不放,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不做。事实证明,人民群众往往就是从一些小事实事来评价我们的工作、认识我们的干部、看待我们的作风。我们要善于从小事做起,真抓实干部,把小事做成做出特色。要在平时的接人待物和迎来送往中树立榜样,要在举手投足的言行举止中做个模范。第二、要从细节入手。作风建设,不容忽视细节。很多不正之风,往往寄生于细微行为之上,许多违法违纪问题,往往是平时不注意小节,从“小吃、小拿、小要”开始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什么要下定决心抓景区会所、送节礼、送贺年卡等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事情,为什么要抓办公用房、公车配备、出差餐饮等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要从细节处着手,要养成平常习惯,这些问题尽管每件事看起来很小很具体,但都是干部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党的形象的事情,如果不坚决纠正这种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远远地隔离开。第三、要从自我做起。作风建设,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从自我做起,坚决和不正之风作斗争。现在,有许多同志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发过牢骚,讲过气话,感到不顺眼,觉得很痛心,但就是没办法,认为,光靠自己一人是无法改变的,一堵墙挡不住四面风。是的,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我记得:优秀清廉的共产党员朱伯儒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假若中国的十亿人口,人人都做一棵树,那是多大的一片森林,能挡住多大的歪风啊!因此,只要我们坚持从自我做起,律人不如先律已,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和规定,做一个有底气的人、敢于让别人向我看齐的人,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这样,我们的作风建设就一定不会停留在口头上。
三是要狠抓,形成威慑。作风问题无小事,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用铁的纪律作为管人管事的“紧箍咒”,严字当头、实处着力,让纪律更严明、规矩更严格、处罚更严厉。第一、要从严教育。要严格落实学习制度,切实加强经常性教育、警示教育和自我教育,特别是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章》、习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系列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和湖南省九项规定,讲课的同志要讲深,学习的同志要悟透。在此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作风建设主题讨论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己要认真查找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找出差距,相互之间要真诚指出问题、帮助改进提高。要通过学习,逐渐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引导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引导到争当遵纪守法的模范上来。第二、要从严管理。党要管党,关键要管好干部,从严治党,重点是严格管理干部。近年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干部管理的要求,严格管理和监督干部队伍,取得了好的成效。但有的干部自我要求不严、思想素质不强、能力水平不高;一些部门单位在干部管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不仅阻碍了干部自身成长,而且损害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严是爱,宽是害。我们要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来从严管理干部,以严的标准来要求干部、以严的纪律来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我们要切实加强干部工作的源头治理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工作机制,坚持用严的制度管权、管人和管事。第三、要从严处理。新形势下,特别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我们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彻底打消一些干部的侥幸心理和观望态度,要认真落实好监督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狠抓执纪问责,严厉查处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典型案件,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强大的威慑力量。中央之所以实施八项规定,表面看,公款旅游、大吃大喝、大操大办婚丧喜庆、公车私用等问题是“小节”,有的仅仅只是违纪,还构不成违法犯罪,但这些“四风”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风气,对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这种典型案例发现一起,就要整治一起,查处一起,并公开曝光,决不姑息,真真切切地让各种作风问题无处藏身、失去土壤。
四是要长抓,抓出长效。抓长,就是要反复抓。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放任自流。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扭住不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健全完善作风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堵塞不作为、乱作为漏洞,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第一、要着力提高制度的针对性。由于作风问题存在复杂多样的特点,在建立健全作风建设制度时要坚持点面结合,措施具体。特别是对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作风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都要出台相应的制度。对于公款旅游、大吃大喝、大操大办婚丧喜庆、公车私用等问题都要在制度中得到具体体现,制定出具体措施。第二、要着力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要使一项制度切实可行,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要求严密科学、便于理解、操作性强,避免制度失之于宽、界限不明,程序繁琐、难以落实。因此,在制定作风建设相关制度时,不仅要规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使相关人员无法违规操作,要按照简便实用、科学严谨的思路,使各项规定表述更加明了、标准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第三、要着力提高制度的实效性。制度是底线,也是红线,是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的具体规定和标准。我们制定的作风建设制度,就是要确保能落实,管得住,要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和落实力,确保制度执行严格、顺畅、管用、实在,做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作风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对于作风建设我们一定要常抓、细抓、狠抓、长抓,形成常态,抓出长效,要做好啃“硬骨头”、打硬仗的准备,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实际行动出实效、见长效,确保作风建设要求落地生根。(市司法局 罗成)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