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法制晚报报道了重庆市永川区农机补贴腐败案的惊人黑幕:一张常用农机具秧盘国家补贴2毛5分,从2009年开始,永川区农技推广站原站长周忠友、原副站长凌玲和1名企业老板合谋,采取农技推广站提1毛8分、站长周忠友拿3分,剩下的4分留给合谋企业的办法,先后虚报销量188万余张,骗取专项补贴46.2万元,最终三人因“小”失大,身陷囫囵……。
近年来,中央为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农业各类补贴力度。一些地方的农业主管部门勾结商家,肆意编造虚假信息“打劫”补贴,让国家巨额投入“打水漂”。
根据公众以往的认知,农技站无疑属于行政权力不大、经手钱财少的“清水衙门”。由于人们往往会觉得“清水衙门”出不了问题,因而平时更容易脱离监管者的视线。然而,只要为官者“贪心不死”,不管是否在“清水衙门”任职,都有可能在岗位上“雁过拔毛”。
天涯无净土,“清水衙门”更不是反腐盲区。纵观发生于“清水衙门”的腐败丑闻,其贪腐手段并无多少高明之处。腐败分子主观上基于“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功利化认知,“靠山吃山”、“雁过拔毛”就成为其惯用的贪占伎俩;从客观环境而论,国家关注民生诉求、加大资金投入的政策扶持走向,让“清水衙门”有了千载难逢的“肥差”机遇;就内部监管而言,一把手说了算的权力独揽和暗箱操作,也助推了“清水衙门”官员搅浑水、捞油水的发财企图。
“清水衙门”贪腐案的背后,是失控的“小微权力”。小微权力虽小却是实权,往往掌握着基层的资源配置、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权力可寻租的地方就有可能产生腐败。要知道,没有约束的权力,再小也会膨胀到无限大。因此,无论部门“冷热”、权力大小,都应该悉数纳入监管视野,切实做到有腐必反、严惩不贷,警钟长鸣、除恶务尽。(丁凌明)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