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之窗 > 廉政评谈 > 正文

疑人要用 用人要疑

发布时间:2016-05-27 15:04:54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yzlzw阅读更多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句古话出自何处、何时、何人,我没有考证,但我深知这句话深远的影响力。时至今日,一些领导干部还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口上、刻在心上,作为自己用人的教条。

其实,“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句古话并不符合唯物辩证原理。世界万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亦如此。此时此事的“疑人”,在彼时彼事就成了值得信任的人,而彼时彼事值得信任的人,在此时此事又可能成了“疑人”。革命时期的哪些叛徒如甫志高,和平时期的那些腐败分子如胡长清,就是明证。曾几何时他们是革命同志,后来却成了人民的敌人。既然值得信任的人有可能成为“疑人”,那么“用人不疑”自始就是极其错误的教条。

更何况“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用人问题上,只发挥了值得信任这一部分人的才能和作用,而另一部分值得怀疑或不太值得信任,但的确又有才能的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而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句千古教条所扼杀了。基此,“疑人要用”,而且要大胆地用,但必经有个前提,那就是“用人要疑”。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的用人观,古以有之。诸葛亮遣马谡守街亭就是一个例证,只不过诸葛亮用了“疑人”,但在“用人要疑”这方面做得不够或不够彻底,以致最后落个街亭失守,挥泪斩马谡的结局。马谡在诸葛亮的眼里不可谓不是个“疑人”,诸葛亮清楚其熟读兵书,深通谋略的才能,更清楚其刚愎自用、死抠兵书的弱点。正因如此,诸葛亮要马谡立了个守街亭的“军令状”,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责任书”。即使立了“军令状”,诸葛亮仍放心不下,又派“平生谨慎”的王平做马谡的副将,以助之监督之。事至此,诸葛亮仍“恐二人有失”,又先后派高翔、魏延屯兵柳城,以做接应,如此这般,方才心安。“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样看来,他对马谡疑是疑了,且一疑再疑,也采取了“立军状”这种事前监督等一系列的措施来防范有可能出现的漏洞和问题,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监督机制,没有加强事中监督,没有授予王平足够大的监督权,以致王平的正确建议得不到马谡的采讷,反而受其讥笑,无奈之下王平只得引兵五千自行安寨,以求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假如诸葛亮在用了马谡这个“疑人”的同时,又建立了良好的监督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有力又有效的监督手段,街亭是绝不会失守的。“恶人之所以行恶,是因为他有行恶的机会”。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给任何人有“行恶的机会”的,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制度是杜绝一切“行恶机会”的良方妙药。从这个意义上讲,“疑人”马谡之所以“行恶”是诸葛亮给了他“行恶的机会”。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这个伟大的天才是难辞其咎的,应该承担领导责任,如果不是他在这个问题上的闪失,中国自三国以后的历史就得重写。

当然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但我们从历史中吸取些经验教训总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疑人要用”,但必须“用人要疑”,要在有着良好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大胆使用,这是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否则今天的我们必然还会丧失无数个“街亭”。(唐启君)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