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吐槽:扶贫工作中,各类登记表、调查表、明细表、记录表雪片般飞来,“5+2”“白加黑”都难招架,最多时一天就填了48份。大量时间、精力耗在纸面上,要为村里做点实事,反倒只能挤时间。(12月11日《人民日报》)
我经常到基层调研,类似的吐槽比较普遍,基层人员每天忙于上级部门布置的各种表格填报或者材料上报,没有时间真正干自己的事情,基层人员几乎成了“填表专业户”或者“材料撰写人员”,让基层人员苦不堪言。
确实,通过一些报表,上级可以了解基层情况,掌握工作进度。然而,一些单位、部门事无巨细,动辄下发文书、表格,形式繁多,实质雷同。过多过滥、重复烦琐的报表,让基层工作人员没有时间把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又怎能让基层干部大展手脚、服务群众呢?
导致“表”灾泛滥的首要原因,是“庸官懒政”的官僚主义思维。它并非简单的不作为、乱作为,而是部分干部缺乏责任心,缺乏公仆心,缺乏创新力,不求有功,缺乏真本事的具体表现。表格填写本来是上级部门管理的正常需要,了解基层情况也需要上级深入基层且真正“身”入基层,但现在不少上级人员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习惯于单纯地看基层一级级汇报上来的材料。于是,一级级填表格、报材料就成了上级部门了解基层单位和基层人员最省事的办法。一旦上报材料造假,就会导致决策建立在不真实的基础之上,其最终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懒政”不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是一种“腐败”。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腐败并不代表“收钱”,由于不认真履职,党的方针政策无法落地,重大发展战略得不到认真执行,平常时候误事,关键时刻坏事同样是严重的腐败现象。李克强总理曾说:“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廉’和‘勤’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也是变相腐败”,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懒与贪一样,为官者足戒。贪腐固然伸手必被捉,懒政迟早也要被问责。
当前,以反腐态势问责“懒政腐败”,不仅是中央层面的共识,更是民情民意的诉求。脱贫攻坚任务需要“治懒求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需要“治懒求实”。眼下,无非还是两步走:一是制度建设先行,二是动真碰硬示范。只有形成治理懒政的长效机制,构建起惩戒不作为的制度体系,我们确立的各项目标与任务,才能真正得以贯彻落实。(新田蒋柱林)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