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披露了广东省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原局长杜言的落马细节以及审查人员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该案件之所以引起舆论关注,既在于杜言的贪腐金额在十八大以来广东的落马官员中位居前列,更在于这是该省“历年来查办难度最高的案件之一”。(8月1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该案件难在哪里?难在杜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腐败“老手”。这些腐败“老手”有很多“贪腐套路”,他们手段高超、技术老练。随着从严治党的力度不减、制度的笼子越织越密、正风反腐逐渐向纵深推进,一些贪官从开始的“来者不拒”转变为受贿时讲“分寸”、有“套路”、善“权衡”,比如信不过的不收、关系不好的不收、家庭困难的不收,可谓“谨慎”到了极点。他们自认为看透了正风反腐规律、摸清了查办贪腐案件流程,想用看似“天衣无缝”的“套路”来逃避法律的制裁,殊不知终是难掩其权力寻租、触犯纪律底线的本质。所有的“贪腐套路”实则都是不归路,“套路”再深的贪腐“老手”也会有“失手”的一天。正如杜言,“贪腐套路”多且行事隐秘;长期浸淫政法系统,反调查能力很强且应对老练;他自以为能够“一手遮天”、“瞒天过海”,然而终是邪不胜正、枉费心机,贪腐过亿的“老手”也终是“失手”了,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采取强力措施反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查处了大量腐败案件,取得显著成效。可是为何目前仍旧有不少官员以身试险触碰纪律“红线”、反腐“高压线”?笔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贪腐“老手”皆心存侥幸心理。1953年出生的四川省农业厅原巡视员胡相全,2013年12月落马时已年届花甲。他在悔过书中写道:“我粗浅地认为,收受红包礼金行为比较隐蔽,你知我知,成本低、风险小,一般会抱以侥幸心理,如东窗事发怪运气不好,如幸运过关,则名利双收。”无数案例充分反映了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任何违反党纪国法的腐败行为迟早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贪腐“老手”看碟下菜、因人而异收受贿赂,说到底就是想千方百计去降低“伸手被捉住”的概率,他们既想权力自肥,又想平安无事,岂不是痴人说梦?所谓的贪腐“套路”、“规矩”不过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之举。在党和人民利益的面前,从来没有侥幸之言。
俗话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贪腐“套路”的确可以一时掩盖罪行,增加侦办的难度,但只要有“套路”,就会有迹可循,摸清了“套路”,“套路”就是“路标”,贪腐败露只是迟早的事。因此,我们一定要杜绝贪腐侥幸心理,必须深刻认识到贪污腐败是“蚕茧”,切不可作茧自缚。如何消除官员贪腐的侥幸心理呢?两个字:法治。在道德不能约束官员贪腐行为的时候,必然依法消除贪腐侥幸心理来遏制。为此,一要夯实管理机制上的短板,进一步加强组织监督、纪律约束,密织制度的笼子,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要畅通监督渠道,给予媒体和公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同时加强“带病提拔”事后追责机制,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社会环境;三是加强对贪腐的惩处力度并进一步完善终身追责制,增强其腐败的罪恶感、恐惧感,打消能够轻易逃脱党纪处分和国法制裁的侥幸心理,一旦有官员决策失误或涉及腐败,即便是离职退休,也很难“安全着陆”;四是对查处的典型案例要公开通报曝光,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让其明白“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既想当官又想发财,“隐身衣”穿得再好,依然会有上演“现形记”的时刻。贪腐“老手”技术再娴熟、再精湛,也会有“失手”的那一天。任何贪污腐败行为都无法逃出党纪国法的“五指山”,切莫让“侥幸心理”砸了自己的脚。(新田县纪委李美玉)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