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撰写《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网文,广州医生谭秦东被跨省抓捕一事持续发酵。
4月16日,中国医师协会声明:公权力应慎重对待不同观点和言论,防止将民事纠纷刑事化。随后人民日报发文:鸿茅药酒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新华社继续发声: 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抓你?三问鸿茅药酒事件。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各方众说纷纭。
面对舆论质疑,4月17日,公安部表态:立即启动相关执法监督程序。同日,内蒙古最高检发声:已将该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并变更强制措施。稍后,谭秦东被取保候审。
事件中,鸿茅药酒本身被通报广告违法达2630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不良反应报告达137例,却动用当地警力对发文质疑药酒效果的谭秦东进行跨省抓捕。该事件不仅引发民间对中医药酒疗效的质疑,还引发公众对质疑却因言获罪的恐惧,更已演变为对法治的大检验。
事实上,公众关注的问题有三:一是鸿茅药酒具有其广告中所标榜的效果吗?二是广告违法2600多次的鸿茅药酒为何广告不断?三是吐槽药酒动用公权力合法吗?厘清这三个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背后深层次的法治乱象。
实际上鸿茅药酒并不是一款普通酒,而是一种非处方药。国家食药监总局信息显示,鸿茅药酒是属于酒剂类非处方药(OTC),鸿茅药酒是药而不是酒,其含有“附子”“何首乌”等五种有毒中药,其“毒性”如何,难以断言。“肾虚腰酸鸿茅酒,每天两口病喝走”鸿茅药酒宣传的功用如此之多,其作为非处方药的药效如何,也显得疑点重重。其是否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严格审查?估计没有 ,因为目前几乎查不到任何与鸿茅药酒有关的临床试验数据。
鸿茅药酒其药性几何?其“毒性”几何?善难定论。此时,国家食药监部门该出手了,将鸿茅药酒严格检测试验后公布于众,方可一解公众疑惑,亦对公众健康责任。
反观鸿茅广告宣传屡屡违规却广告不断,医生发科普文用词稍有不妥却被跨省抓捕,这无疑给观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观感。有网民总结“鸿茅药酒就是高,违法广告高,广告批文高,跨省抓捕高,销量创新高”。据《健康时报》报道,“鸿茅药酒广告曾被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违法次数达2630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广告违规如此多,可鸿茅药酒广告批文却创下了全国所有药品广告最多的纪录,销量还一路高歌猛进,甚至在同类产品市场上全国第二。
按理说,其广告批文应早已被禁,产品也应下架,可这违规广告仍在全国各地一路畅通、狂轰滥炸,难免给观众“背景深厚”的联想。在此背景下,各地广告监管部门该出手了,一方面对鸿茅药酒违规广告予以查处,另一方面对鸿茅药酒广告批文及时重审,公布审批原始信息,打消观众联想,止息社会疑虑。
最后,吐槽药酒动用公权力合法吗?首先来看,谭秦东是否应得其罪。凉城警方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刑拘谭秦东,损害商品声誉罪的构成要件是捏造事实,诋毁别人的商品信誉,针对的不是一般的批评者,而是企业的竞争对手。而谭秦东仅代表医师个人,提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对药酒应当有所禁忌的观点,并没有捏造事实。
仅从罪名释义看,谭秦东适用罪名即不恰当,更别提点击量2200多次的文章是否造成了140余万直接损失?文章所引发的是否是民事纠纷?等种种构罪疑点。由此看来,凉城警方打的是法律的“擦边球”,凉的是公众的“法治心”。
那么,为什么凉城警方逮捕行动如此迅速?凉城检察院所谓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事实何在?证据何在?凉城官方无疑有滥用公权力的嫌疑,究其嫌疑的根源,无非是公众当心的普遍事实:企业以利税大户之名,挟资本之威,迫使地方行保护主义之实。
面对公众担忧和舆论质疑,凉城纪检监察部门该出手了,查清该案中是否存在执纪执法、失职渎职、滥用权力行为,厘清事实真相,既给被跨省抓捕、关押三月的谭秦东医生一个交代,又重拾公众对法治的信心,还凉城一个风清气正的执法环境。(道县纪委宣传部 何俊宏)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