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花垣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朱朝项目,从招投标一直到项目验收,经过六层“拔毛”,项目资金落地仅三成,拔毛率竟高达68%,项目完成度不足23%。省、州、县多个层级的干部涉案其中。(5月8日 法治周末)
原本是扶贫惠农工程,却成了某些人觊觎的“肥雁”。据媒体报道,这一案件发现源于审计署长沙特派办于2015年11月开展的一次专项审计。经审计查实,项目从招投标开始,时任花垣县水利局局长石某就采取操控方式,选定一个招标代理公司,由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进来的胡某找单位进行围标。中标后,中标单位按合同价格的2.5%(25万元)收取管理费,胡某提成21%(210万元),然后将工程转给了龙某个人设立的公司,随后,龙某又将工程转包给了当地的村民包工头。案发后,经湖南省天平司法鉴定所鉴定:该项工程实际完成施工面积为1008.24亩,应付工程款327.2968万元,已付工程款1005.29万元,多支付工程款677.9932万元。也就是说,这个上千万元的涉农项目,有多达68%的项目资金被层层盘剥了。
看似明明行不通、或明显违规违法的操作,居然就那么有惊无险、顺风顺水地完成了。作为惠民资金的项目资金成为了少数人眼中的“唐僧肉”,被层层截留、“拔毛”,最终“瘦”了国家,“苦”了百姓,“肥”了贪官。此案中,遭盘剥的项目资金落入到了个人腰包,省、州、县多个层级的干部涉案其中,50余人被严厉问责。与“老虎”相比,人民群众更厌恶的是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苍蝇”,基层腐败更容易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资金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拔毛”至这等程度的?毋庸置疑,最重要的原因仍在于权力的全方位失灵、失守。从目前的案情披露看,至少有三个大的节点不应该轻易溃败。一个是招投标环节,另一个是验收环节,还有一个则是对项目的实时跟踪。一般而言,只要盯紧了这三个节点,则工程即便出现一些小问题,也无伤大局。然而,人们看到的却是,在招投标环节,当地完全没有遵循严格的制度规定,只是凭几个核心人物的三言两语,就确定了一个千万元项目的归属。没有资质?不要紧,挂靠。担心竞争?不要紧,组织围标。种种荒诞,以一种最上不得台面的方式呈现,让人惊诧。
在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大力推进的今天,如何确保涉农资金的安全,成了当务之急。首先,要加强监管力度,相关主管部门要对重点项目贴身紧逼,实时监控,全程跟踪。其次,要强化担当,明确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此外,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干部。(江永 何继锋)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