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之窗 > 廉政评谈 > 正文

“精准扶贫”也需“望闻问切”

发布时间:2018-10-30 10:04:43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yzlianzheng阅读更多

  传统中医有“四诊”,叫“望闻问切”:望,指察气色;闻,指听生息;问,指询症状;切,指摸脉象。中医给人看病,首先要走完这四道程序,才敢下药方,然后进一步诊疗,图的就是一个精准。

  中医治病救人,要望闻问切,掌握病情,才能治疗。精准脱贫,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做到望闻问切掌握实际情况,才能找准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最终实现全国人民共同走上小康社会。

  目前,我国仍有3000万左右的农村贫困人口,扶贫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采取有力的措施,在“准”和“实”上下功夫,确保全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

  “望”,就是查实情,透过现象看本质。党员干部要深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详细了解村情、贫困户基本状况、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子女受教育情况等内容,充分搜集导致贫困的第一手资料,不能为了完成短期安排的工作任务,买点慰问品和带点慰问金,寒暄几句,立马走人。与困难群众经常拉拉家常,交心谈心,就可以暖了困难群众的心,能够听到一些“掏心窝”的话,贫困户之所以会贫困,总会有其原因,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基层,进村入户,望其住所,了解家庭生产生活发展状况;望其脸色,读出内心的苦楚;望其邻居,找出是否隐藏实情,切实做到底数清、任务清、对策清。

  “闻”,就是听民声,先听扶贫对象怎么说,知道有什么特长,有什么不足,有什么要求,再综合分析,因人施策,有时会听见贫困户发出的抱怨、牢骚,甚至是挖苦、谩骂声,这要求党员干部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是对贫困户的帮扶措施不正确,还是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没有解决,从群众的抱怨中,从贫困户的诉求中,提取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制订“一对一”驻村帮扶方案时,要真正了解困难群众有什么困难,迫切需要解决什么困难,真正做到对困难群众熟悉。遇到困难群众有意见有建议有情况,要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赶到,这样精准扶贫才不会被群众误解为搞“形式主义”,才不会被议论是在“作秀”。

  “问”,就是寻需求,问清楚贫困户致贫原因,问清楚哪些是急、哪些是缓,找出适合于贫困户脱贫的方法和措施。党员干部要主动与贫困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住得好不好、吃得饱不饱、盖得暖不暖,身体好不好?一问一答之中,他们的生活境况就了解了,实情也就掌握了。询问事无巨细、关怀无微不至。明确自身优势、发展意向,落实好扶贫模式、产业规划、政策宣传,为贫困户量身定做脱贫方案,让其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确保干部联村联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改善民生进村进户,真正让群众了解扶贫政策,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切”,就是提出对策,针对扶贫对象需求,落实好扶贫的措施。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拓宽扶贫思路,以产业扶贫、项目落实为抓手,将“产业+”“扶助+”等相结合,精准实施特色养殖业、特色种植业、特色加工业等举措,因户施策、对症下药,解决群众所急所想,确保扶在贫困户最需要的地方,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不出远门脱贫的目标。关心困难群众不能凭空想象、凌空高蹈。如果群众需要治病,我们帮助翻房;群众需要棉衣,我们送去食物;群众需要粮油,我们联系养老……这只能适得其反。各级党员帮扶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走进屋子,做到心沉气静的“切”,切中要害,切出“病情”,达到防病治病、精准脱贫的目的,把群众急切需求的,解决到点、落实到位,做好“精准扶贫”需要“望闻问切”,做到在困难群众的心坎上,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宁远县纪委监委刘鹏)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