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点问题点到基层痛点上,出措施出到关键处,引来无数基层干部点赞。(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督查检查考核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举措,也是树立正确导向的“指挥棒”、“风向标”。作为一种激励督促手段,必要的督查检查考核对落实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十分必要。
但是,督查检查考核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过于注重次数和频率,不关心质量和实效,形式上搞“花拳绣腿”“繁文缛节”、内容上搞 “剧本套路”“真人秀”、思路上搞“固定思维”“标准动作”,“为督查而督查、为检查而检查、为考核而考核”,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不看工作实绩好不好只看材料报表全不全,不看解决问题多不多只看天数、人数、篇数少不少,把督查检查考核的结果与迎检材料挂钩、与工作成效脱钩,唯材料是举,以材料论英雄,这就必然会使督查检查考核浮于表面,深不下去、实不起来,就难免会出现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使得一些地方和单位把工作督查检查考核异化为“比台账”“比汇报”、把工作任务异化为“做台账”“做汇报”,导致“迎检全靠台账”,“做事不如作秀”、“干工作不如做台账”、“干得好不如汇报得好”等歪风盛行,督查检查考核彻底沦为了“走马观花”“到此一游”,以至于上级各部门的政策和要求很少有人去真正落实,台账记录的实际工作也没多少人去认真完成,很多民生困难“解决”在纸上,停留在现实当中,成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其危害不可谓不大。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透过现象看本质。督查检查考核之所以会变形走样,主要根子在于领导干部党性不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服务群众本领恐慌、工作方式不科学以及上行下效等造成的。
因此,要防止督查检查考核走形式、务虚绩,应从问题产生的根子抓起,从领导干部改起,从上级机关做起。一是抓表率、强意识。“其身正,不令而行”。要引导广大领导干部自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牢固宗旨意识,带头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增强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意识,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二是树导向、强运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以实干出实绩,以实绩论英雄。针对不同地方、不同部门领导班子和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进行要素分析,科学合理设置指标,避免“一刀切”、“一锅煮”,确保督在关键、查在要害、考在实处。要强化结果运用,把督查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三是严制度、强管理。实行年度计划和审批报备制度。各级党委要统筹协调,依法依规、归口管理各种督查检查考核事项,严控总量和频次,能撤销的坚决撤销、能合并的坚决合并,对未经批准随意开展督查检查考核的,坚决发现一起、通报一起、问责一起。四是创方式、强实效。坚持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深入基层一线,要多看“后院”和“角落”,少看“门面”和“窗口”,同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保密机制,优化第三方评估,提高督查检查考核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坚持既治本又治标,既“瘦身”又“壮骨”,才能真正减少那些形式主义、劳民伤财、虚头巴脑的督查检查考核,切实把基层干部的精力凝聚到抓工作落实上来。(蓝山县专治办:张宏英)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