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共查处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2848个,处理4217人……”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整治党政领导干部、国企管理人员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地生根,明目张胆的腐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然而,一些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却批上“人情往来”的外衣招摇过市,并异化成为新的权钱交易工具——别有用心之人借赠“特产”之名,行“雅贿”“暗贿”之实。一些领导干部打着“地方特产”的幌子,进行所谓的“大众化”的人情往来,违规公款购买、违规收送特产,借助地方特产为自己“挣面子”、“拉关系”、“办事情”,更有甚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地方特产类资源占为己有。花样、手段之多,令人唏嘘。
中国人推崇礼尚往来,在正常有度的人情往来中,人们互送土特产联络感情,本是“人情味”的一种表现,自然无需置喙。应当警惕的是打着“土特产”的幌子,搞利益输送和权钱交易勾当的行为。如媒体所报道的,一些人“茶叶盒里装现金”“鸡蛋里面装黄金”“文房四宝装玉器”……妄图借“人情往来”这块遮羞布,送得不动声色,收得不露痕迹。殊不知,无论所送的资源多么特殊,方式多么含蓄,手段多么隐蔽,都掩盖不了“土味”里散发出的“腐味”。
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私,对应的实质就是“特权”,不管具体发生在哪个环节,都是对党纪国法的违背,既突破权力运行底线,败坏政府形象,也伤及正常市场生态,必须坚持“露头就打”“零容忍”。
当下,临近年底,双节将至,正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正以待”的特殊节点。要想狠刹利用地方特产谋私利的歪风,一体推进“不敢、不能、不想”,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在政策法规上画范围、定准性,明确整治内容和整治对象,也要统筹做好工作安排,在充分发挥各级纪委监委的职权作用的同时广泛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利用好党内排查和公众舆论监督的线索,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严禁地方特产沦为私人牟利的工具。同时,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慎小事,拘小节,防微杜渐,两袖清风,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腐墙”。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违规违纪、违法犯罪行为“魔高一尺”,反“四风”、反腐败工作必然“道高一丈”。因此,有必要提醒各位党员干部自觉远离“土味”腐败,勿因“小礼”而失“大节”。否则,伸了不该伸的手,必将吃不了兜着走。 (祁阳县纪委监委 陈黎婷)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许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