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华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对全县扶贫领域信访举报问题线索“大起底”,深入开展“三带三抓三督”联村包案办信处访活动,全县205名纪检监察干部带线索下乡,带板凳进村,带感情入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棘手事”,全力护航脱贫攻坚。
6月30日,记者跟随江华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调查组来到涛圩镇白竹塘村洪泥塘自然村进行回访,将调查结论向群众反馈,贫困户黎修喜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多亏纪委同志认真负责,帮我们算清了修路集资款的账目,为老百姓追回了血汗钱。”
十二年前,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白竹塘村洪泥塘自然村与临村集资修建了通往镇政府的水泥路。路修好后,道路集资款的收支情况迟迟未向村民公示,群众猜疑不断,进而引发多次举报、上访。
2019年8月,涛圩镇纪委收到本镇白竹塘村五组村民实名举报,反映本村洪泥塘自然村2008年村道集资款收支严重不符,要求纪委调查核实并将未用完的集资款退回给村民。
“接到举报后,我们组织人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初核,真正开展调查时,我们感觉压力山大。”涛圩镇纪委工作人员黄良俊介绍说,这个案子时间久远、涉及人员多、取证难度大,是一个典型的疑难信访案。
面对千头万绪的问题,调查组决定从最基础的入户走访开始。然而,调查组刚一入户,就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同是洪泥塘村村民,每个人交钱的标准却不一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经调查,2008年白竹塘村与岭脚村、罗家寨村共同硬化道路,道路总长度4052米,工程造价为每公里23万元。扣除县交通局“村村通”项目每公里12万元的补贴资金外,缺口资金需沿途各村村民集资自筹,按涉及道路长度和人口数分摊。按最初预算,洪泥塘自然村需承担修路资金31.32万元,按当时该村783口人、635亩耕地折算的,集资标准为200元每人、247元每亩。后来,因邻近的白竹塘自然村同意集资共同修路并分摊道路硬化费用,洪泥塘村应承担的集资款减少为25.38万元,分摊到人口、田亩中,集资标准也调整为192元每人、237元每亩。工程完工后,最终结算时,洪泥塘村实际应承担的修路资金为248821元,所以,村民集资标准再次调整为162.1元每人,198.6元每亩。
在集资过程中,一些村组干部或集资负责人贪欲作怪,存在截留集资款的现象。经统计,7名村组干部共截留近4万元。
考虑到案情复杂,市、县纪委将此案作为重点疑难案件提级办理,由市纪委书记亲自包案领办。并建立扶贫领域信访问题快查快办机制,组织市县乡三级纪委办案人员,对洪泥塘自然村道路集资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对违纪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今年5月13日,涛圩镇党委研究决定,对白竹塘村时任村支书莫化乐、村秘书潘明秀、三组组长莫明通违反廉洁纪律的行为予以立案审查。
“信访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基础性工作,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江华瑶族自治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蒋剑介绍说,今年来,该县认真贯彻《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全县205名纪检监察干部带线索下乡、带板凳进村、带感情入户,抓信访矛盾隐患排查,抓初信初访处置,抓信访积案化解,运用网上群众工作平台“连心桥”微信群,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棘手事”,一些重点难点信访举报问题得到了有效处置。全县2019年92件扶贫领域信访件已办结91件,办结率98.9%;2020年新增涉贫信访件9件,已办结7件,办结率77.8%。 (江华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尹世禄 )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唐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