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之窗 > 廉政评谈 > 正文

基层减负不能只是“换汤不换药”

发布时间:2021-05-07 16:16:32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吕艳芳阅读更多

  离去年6月,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已经过去近1年。基层减负已成为老话题,虽成效明显,但在有些地方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问题仍如白居易写的《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甚至是一些原有的形式主义难题“换汤不换药”又重新出现。

  例如,用白头文件代替红头文件,可以规避文号统计,把正式改成便签、纸质改成电子,文件“厚度”一样没减;减少了督查检查,改成“调研指导”,上报材料“页数”一张没少。笔者了解到在基层,一天内10多个微信工作群弹出各种“白头”“便函”,督查检查的材料减少了,“调研指导”的材料多了起来。再加之,一些材料“今天上午通知,下午就要报”,一件事情“今天布置完,明天再强调”,一项工作“如果不留痕,那就是不到位”,诸如此类,只能是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基层减负为何这么难?是基层人手不足?还是少数干部政绩观错位?究其根本,就在于许多减负措施没有从根本上出发,导致减负口号喊得响,反而带来了基层减负这项新的工作“负担”。笔者认为,减负应当为基层干部创造敢担当、善作为的空间,这样不仅是对基层干部的“松绑”,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翅膀”。

  给时间“松绑”,让基层人员“轻装上阵”。应切实转变“资料厚度就是干事强度”的错误理念,相关部门在安排工作时,不能只看工作时长,还要强调工作效率,加强检查监督总量质量控制,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给基层干部营造一个想做事、能做事、敢做事的良好氛围,以便于更好地服务群众。

  给权力“松绑”,让基层人员“心无旁骛”。“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为了保护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必须旗帜鲜明地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失误合理“容错”,给“创新者”戴上“护身护”。上级简政放权,给基层提出总思想、方针并进行监督,具体方式方法由基层干部“自主”掌握,这样做可以增强基层干部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度,让上级领导“耳根清净”的同时,也能够把精力用在做实事的“刀刃”上。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基层减负应当成为为基层干部卸下包袱的“良药”,不能只是“换汤不换药”。(零陵区纪委监委 廖彬森)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吕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