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鹰潭市纪委监委通报了贵溪市委宣传部原新闻干事、四级主任科员朱英福案所涉4名干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典型案例。
看了案例,人们不禁要问,朱英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原贵溪市委宣传部一般干部,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一个四级主任科员,又如何能涉及局长、副局长跑官要官、买官卖官?
小人物产生大能量,背后是圈子文化盛行。据办案人员介绍,朱英福调入宣传部从事新闻摄影报道工作后,长期跟随领导出席各种场合,为自己打造了一道“政治光环”。他与贵溪多名领导存在不同程度交往,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利用“政治光环”大搞团团伙伙,逐渐形成以他为首的“圈子”,在干部提拔重用、岗位调整等方面,为圈内数十人向有关领导打招呼,打压排斥圈外同志。“能人光环”发挥到极致后,“实力强、靠山硬、关系广”的朱英福,俨然成为当地“地下组织部长”。
朱英福严重违纪违法问题集中发生长达10多年,之所以能够坐大成势、为所欲为,充当政治掮客,除其个人原因外,也暴露出一段时期当地存在管党不严、治党不力等政治问题,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没有压紧压实。比如,“好人主义”盛行,一些领导干部面对歪风邪气不担当、不作为,缺乏斗争精神,对朱英福的说情干预、排除异己等问题视而不见或装聋作哑,有些甚至随波逐流、沆瀣一气,形成利益联盟。比如,对领导干部缺乏有效监督,民主集中制执行不严,选人用人存在不正之风,纵容“能人”侵蚀基层党组织,破坏基层治理秩序。
“小吏酿大害”,“潜规则破明规矩”。朱英福案涉案人员之多、跨度之长、影响之深,严重败坏风气、污染当地政治生态,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公信力。一些涉案党员干部反思,当时一度以进入朱英福“圈子”为荣,不需凭借能力和成绩,只要攀附朱英福就可以获得提拔使用的机会,因为他能在领导面前说上话,进入“圈子”就等于踏上了仕途“快车道”。
查办案件的成本和代价不能白付。回答好“小人物何以产生大能量”之问,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净化被污染的政治生态,是“小吏酿大害”案例带给我们的深刻警示。当地统筹做好查办案件前后半篇文章,一体贯通办案、整改、治理,在查办案件的同时紧盯腐败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深刻反思分析暴露出的管党治党突出问题,开展“圈子文化”“好人主义”专项整治,督促推动有关党组织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修复政治生态。
今年是换届之年,省市县乡领导班子陆续开始集中换届。换届选举的风气如何,直接关系到换届成败,关系到能否选出合格的领导班子,对“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既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紧盯重点地区、关键环节,全程从严监督,早敲警钟、早打预防针,勇于向歪风邪气亮剑,对违反换届纪律问题露头就打,保持高压态势,形成震慑效应,又要以朱英福案为鉴,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决杜绝“小圈子”、警惕“小兄弟”、不做“老好人”,防止“小吏酿大害”,确保换届风气清明清正清新。(中国纪检监察报)
新闻多一点↓:
2019年,鹰潭市纪委监委接到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移交的反映朱英福的问题线索。经过核查了解,发现朱英福涉嫌违纪违法问题主要发生在1998年至2015年,他通过违规插手工程项目、违规借贷、插手干预干部选用等方式,非法获取利益1500余万元,问题时间跨度之长、涉及人员之多、涉案金额之大,十分罕见。
一名普通干部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能量”?初核结果表明,朱英福利用长期在领导身边采访报道、随领导出席各种场合等机会,刻意接触贵溪市委少数领导,包装成与领导有特殊关系,树立起实力强、靠山硬、关系广的形象,乘势扩大影响力,并利用影响力插手乡村干部选用、干预基层组织决策,被称为“地下组织部长”。一些想走捷径的党员干部不信党组织、信“地下组织部长”,期望进入其“圈子”为仕途发展增加“砝码”,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政治生态。
调查发现,朱英福大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大肆染指选人用人,他打招呼推荐的科级干部达60余人次,其中很多干部被使用,反之,不在其圈内的干部则遭到打压。2012年,贵溪市拟提拔1名副局长,贵溪市委分管领导和该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推荐群众口碑较好的一位干部,而朱英福插手干预,让圈内朋友顺利“上位”。2013年,某干部经贵溪市委集体研究拟任某局局长,因其非自己圈内人员,朱英福向相关领导刻意诋毁该干部的能力,终止了该干部的任职。
2020年9月,朱英福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12月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文字摘自江西省鹰潭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发布于《中国纪检监察》的《从政治上看“小官大圈”腐败问题》一文,文章有删节)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吕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