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从小在村里跟着爷爷生活,父母在他6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家里后山有一小片竹林,每每临近春天,土里的春笋就蓄势待发,没过多久,这里便是一片青绿。
待竹子长成后,爷爷会带着小吴来到竹林,挑选颜色好的竹子砍下来。爷爷是个老手艺人,直挺挺的竹子在爷爷手中神奇地变化成各种物品:椅子、凳子、竹篮、簸箕……家里的许多家具和厨具都是爷爷用竹子做的,爷爷还会做一些竹篮和簸箕在赶集时到镇上去卖。
小吴有时还会求着爷爷给他做竹蚂蚱、竹蜻蜓。只见爷爷将竹子削成薄片,浸泡在水里,待竹片变得软且弹,然后切成不同宽度的竹条。爷爷将一较宽的竹条来回折叠、穿插,不一会儿,一只蚂蚱的雏形就出来了。他又拿了不同宽度的竹条做成了蚂蚱的翅膀、足和触角。小吴喜欢拿着爷爷做的竹蚂蚱去吓唬班里的同学,由于这“蚂蚱”太过逼真,他的“诡计”总是能够得逞。
初中毕业后的暑假,小吴回到村里,闲来无事,便想跟着爷爷学习用竹子做家具。爷爷让小吴先从简单的凳子做起。小吴从小看着爷爷做竹艺长大,心里想着: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把竹子劈短,然后插进木板里面就行了吗?于是,他抡起斧头对着竹子劈下去,结果却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竹子没有横向被断开,而是纵向地裂开了。
这是小吴第一次尝试自己劈竹子,那天的天气很热,天空万里无云,头顶的太阳肆无忌惮地挥洒自己的热情,小吴脸上的汗水沿着下巴滴在竹子上,渗进了竹缝里。
爷爷看了,和蔼地笑着说:“小吴啊,竹子和其他树木可不同。其他树木的里面是满的,但竹子却是空的。”
“原来是空心的”小吴点点头说道。
“是空心,更是虚心啊!”爷爷笑着说,接着让小吴放下斧头,接过竹子,用锯子一点一点地把竹子锯开。锯开后,里面果然是空心的。
爷爷接着说:“竹子在破土之前要经过5年的扎根期,这期间它必须经受住破土而出的冲动和诱惑,把根扎牢,日后才能长成高耸强壮的竹子。做家具也是一样,心急不得啊!看似简单的东西也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积累,这样以后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小吴点点头,明白了爷爷这番话的用意。
爷爷又问小吴:“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用竹子做东西吗?”
小吴摇了摇头,爷爷接着说:“你看,竹子天生挺拔、正直,而且有韧性。并且啊,竹子一节一节地往上长,本本分分,不‘节外生枝’,用来做东西更加方便,还不容易变形。”小吴想起自己以前经常和小伙伴爬到竹子上面,然后拉着竹梢跳下来,竹竿便会像弹簧一样弹回去,弯而不折。
天空忽然飘过一朵厚厚的云,挡住了太阳。突如其来的荫庇将小吴的思绪拉了回来,这一阵阴凉似乎也让小吴燥热的心平静了一些。
参加工作后,小吴便很少能见到爷爷了。村里新来的书记看村里的竹子长势好、质量高,大力发展家乡的竹子产业。如今,村里种了成百上千亩的楠竹和斑竹,卖给企业做建筑或在家乡的厂里加工做成凉席等生活用品。得益于家乡的竹子产业,小吴的父母也结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回到家乡的竹子加工厂务工。他的父亲总是说:“还是在自己家里工作踏实、有干劲!”
几年后,小吴当上了县里的纪检干部,但他还是会常常回想起和爷爷在那个燥热下午的对话。他的书房一直挂着一幅模仿郑板桥的《竹石图》,用来警醒自己时刻保持虚心、正直和本分。小吴把自己这一工作阶段当做是自己的扎根期,坚信自己要像竹子一样,经受住破土而出的诱惑,耐心沉淀自己,扎根群众,保持干净为官、清白做人的本色。(蓝山县纪委监委 彭炜)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唐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