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回龙圩管理区瞄准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聚焦农村公共服务,区纪委监(工)委跟进监督,织牢监督网,助力探索以义工服务为组织形式,由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门前屋后的闲置空地,选择“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小禽园、小庭园”等六小园中的一到两个进行建设,走出了一条农民自己能干的由农民自己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破解了美丽乡村建设谁来建、建什么、怎么样建等一系列难题,形成了可推广、易操作、可复制的义工服务模式。2022年12月,该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新华社评为全国第四批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2023年1月,在典型案例发布会上作典型发言。
此模式首创来自于兴隆村岗头源自然村的自发实践。该村有个古门楼,之前很破败。村民刘晓光自发筹资捐物,并让热心公益的村民当义工,修整古门楼,并将周边的闲置空地建成了精致漂亮的小花园。管理区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决定对这种自发行为进行提炼和推广,把村民像一家人一样组织起来,形成了村村争着主动干、户户抢着早日建的可喜局面,创新推出了义工服务模式。
选好牵头人。在村里,要干成事,选好牵头人是关键。要选好理事会,特别是要选准理事长,我们坚持六选六不选:选感党恩的、热心公益的、有威望的、办事公道的、无私心的、能吃亏的,这六点有一点做不到的,坚决不选。
筹好建设之资。在群众自愿筹资的前提下,管理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启动资金按进度奖补。对建设积极性高、先行启动的自然村,按5至1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对自筹资金按比例奖补。以自然村为单元,充分发动村民、乡贤筹资,自然村筹多少,政府按2:1比例进行奖补;对建筑材料按等额奖补。六小园建设中,片石、沙子、水泥三种材料,自然村用多少,政府同等金额奖补多少。
聚好群众之智。设计上,充分激发村支两委、农村工匠和村民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用地上,坚持土地性质、土地权属不变,其用途改变的,由村支两委、村民理事会与村民民主协商解决。用工上,组建村民为主体义工、理事会为牵头义工、党员干部为助力义工的义工队伍,构建村支两委主导、村民主体、理事会牵头、多方配合的义工服务管理体系。用料上,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利用村里旧石板、旧砖瓦、鹅卵石以及竹子等原料,修路铺渠,构筑围栏,修缮老旧楼房。
织好监督之网。管理区出台了《六小园建设两账四单权力清单制度》,对六小园建设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风险管控。六小园建设完成后,所涉及的资金建立财务专账,所涉及的资料建立资料台账。
义工服务的广泛开展,实现了美丽乡村由农民来建、为农民而建的初心,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激发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近三年来,全区矛盾纠纷“零上交”,安全生产“零事故”,资金使用“零违规”,党员干部“零违纪”,群众满意度高。截至2022年11月,已完成两批次33个自然村六小园建设,共建成各类六小园2339处。下一步,回龙圩管理区将继续优化、持续深化该模式,力争至2025年,全面完成66个自然村六小园建设,力争早日把每一个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吕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