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空饷”吃坏了政府形象
一是挫伤了政府的公信力。从建设负责任的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打造服务型政府、透明政府的初衷来看,“吃空饷”现象的存在是某些政府公职人员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漠视,对政府依法行政的公然挑衅,也是对政府公信力行为的猥亵。“吃空饷”其实质就是权力、利益驱动下的一种“双面合谋”,是“发空饷者”与“吃空饷者”的呼应配合,“发空饷者”在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中以“两种身份”推波助澜,即,以权力、利益寻租者身份或以权力、利益渎职者身份。不管是以何种身份,亦或是出于有意或无意而为之,但毫无争议的是,都是以政府给予的行政权力作为彼此交易的筹码,其导致的结果都一样。“发空饷者”用手中的执法权力为“吃空饷者”遮羞,采取扭曲的、丑陋的“空饷”方式来侵犯纳税人的权力,其行为已经严重挫伤了政府的公信力,是对政府依法行政的公然挑衅,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二是损害了政府的执行力。政府的执行力取决于政府的体制机制、外部环境的监督、公务员的执行力等方面。出现“吃空饷”现象,一方面暴露出制度执行的无力。“吃空饷”问题事关编制、财政、考核、问责等多个环节,涉及人事、民政、审计、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说穿了就是上述部门相关责任人对制度执行的漠视。管子曾云: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为可怕。在法律至上、有法必依的现代法治理念下,合理的制度必须令行禁止,让“畏权不畏法”的思想得到彻底的根除。另一方面暴露出监督执行的无力。治理吃空饷,难就难在监督上。吃空饷之所以成为顽症,就在于长期以来监督手段不到位,监督体系不完善。9年没有上班,工资却照领不误,福建省龙岩市城建监察支队科员江进祥被网民称为“最牛公务员”。 笔者不经心存疑惑,难道整整9年,其单位同事就真的不知情?真无人举报?为此事“保驾护航”的相关领导,难道一直就在挑战法律的权威?这充分暴露出我们有关部门监督执行的无力、群众举报的无门。再者暴露出作风执行的无力。“吃空饷”之风的盛行,集中表现为干部工作作风中的“懒、散”、领导作风中的“假、浮”、为政不廉的“私、贪”等问题,其实质是干部作风执行无力,干部的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不强。三是削弱了政府的凝聚力。“吃空饷”吃走的是国家诚信、政府权威、公众信任、社会公平,是种种腐败现象的公共基座。在建设信任政府的今天,“吃空饷”为时代所不容。换个角度看,能够吃到空饷的人,应该都是有强硬的后台,可谓树大根深底子足、或者胡搅蛮缠、软弱不吃的人。如果是前者,说明腐败已经公开化、常态化、世俗化,法制的利益化、无效化、欺骗化,此时的政府已然毫无信用;如果是后者,说明政府已被“空饷团体”所软禁,暴露出的软弱、无能、颓废必然使其脱离人心,根本无力谈公道和威严。一个丧失了威严、缺乏公信力的政府,自然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吃空饷”吃穿了民众底线
领取工资、做好工作、提供服务,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分内之事、应尽之责。然而,“在其编而不谋其事”、“见名不见人”,财政资金流失黑洞越拉越大的现象却是频频现身,“吃空饷”就如同顽症,名目繁多,有“旷工饷”、“病假饷”、“多头饷”、“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冒名饷”、“死人饷”等多种表现形式。尽管吃空饷的形式各异,但归根结底都是“偷吃公家粮”,却不为公家干事。这种白吃白拿国家财政工资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吃拿卡要行为,是对国家财政资金的违法占有,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挑战。如果“吃空饷”只是极个别现象,公众或许还能“容忍”,但四川、重庆、湖南等7个省(区、市),清理出“吃空饷”7万多人,按照每人年均消耗5000元至2万元计算,财政支出在3.5亿元至14亿元,又如何让民众容忍?各地扎堆出现的“吃空饷”事件,无不是在向民众耀武扬威、在不断刺痛民众权威的同时,也是在挑战民众的底线。
三、“吃空饷”吃出了制度漏洞
频频刺激我们眼球的“吃空饷”顽疾为什么会屡禁不止?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的人事信息公开、人事编制制度、人事改革制度;工资薪酬管理制度;财务预决算公开、财政资金审计制度;监督体制机制、行政问责、责任追究等制度还存在漏洞,制度出现了疲软,亦或者是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了偏差,执行得不彻底。
“吃空饷”的原因分析
一是经济体制转轨不彻底、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是导致“吃空饷”现象存在的客观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新中国,个人利益相对于公共利益来说,处于附属品、替代品、牺牲品的位置。在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财政、人事管理领域改革过程中,由于改革存在一定程度的失序,使得经济体制转轨不彻底、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一些政府公职人员受利益的驱动,其公仆之心逐渐偏移,私欲之心瞬间膨胀,这种身份角色的转型、自定位的偏差必然导致其在行使公共职权过程中积极谋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最大化”,并逐渐追求私人利益的“单一化”,受相关制度未跟进的局限,个人利益、私人利益最终将渗透到公共利益领域当中,进而挤占公共财物,造成“吃空饷”现象。
二是权力滥用、监督缺位是导致“吃空饷”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权力的滥用、权力过分集中直接的让“吃空饷”有了生存的土壤。就“吃空饷”而言,在现行行政体制下,权力倘若过于集中,拥有权力的人,一旦私欲膨胀,就会把手中的公共权力为己所用,那么其人事任免和财政收支权就成了掌握重权力者手中的一枚棋子,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在这种不受约束的权力之下,“吃空饷”也就有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另一方面,监督的缺位、监督的失位间接的让“吃空饷”有了保护的外衣。就近几年揪出的“吃空饷”案例来看,无非是权力没有受到权力的制约,上级疏于监督、同级不想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群众不知监督,监督制度成了一纸空文,从而使“吃空饷”处于监督缺失的“真空状态”,安全而无人问津,吃得其所,得之安然。
三是部门的狭隘自利观、公职人员的自私趋利观是导致“吃空饷”现象存在的主观原因。
从“吃空饷”的人数划分,“吃空饷”分为集体吃空饷和单个人吃空饷,不管是哪种类型,其出发点都一样,都是心存 “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偷公家的不算偷”、“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等狭隘偏见的思想,在利益驱动面前,不惜铤而走险,公然于国家法律权威于不顾,背离党性原则,胆大妄为、明知故犯,千方百计利用职权,运用各种手段为己谋私利或小团体利益。
“吃空饷”的对策建议
“吃空饷”久禁不绝、愈演愈烈,不仅增加了财政负担,造成国家财政资金大量流失,也严重违反了财经纪律和人事纪律,令法治权威和政府公信蒙羞,治理“吃空饷”问题意义十分深远,依笔者看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力破解“吃空饷”难题。
一是注重制度建设,力戒“官僚主义”
治理“吃空饷”问题,首先注重从完善人事编制信息制度入手,规范人事、组织、编制、财政部门的组织审核,要集中力量对“吃空饷”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严把“吃空饷”的“入口关”和“发放关”。围绕“吃空饷”的办理、审批、发放程序,层层把关。要针对不同情况和类型进行规范,特别是对停薪留职、下海创业等现象进行严格规范,对现有的“吃空饷”问题进行集中清理。人事、组织、编制、财政等部门在办理招录、考录、调动和工资审批手续时候,要严防空编进人的漏洞,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各单位统发工资人员突击核查的力度和频率。对符合调出、死亡、辞职、停薪留职、离职、开除等情况的人员要及时停发工资,确保财政资金不遗漏、不挤占,严把发放程序公正、合理。其次,注重完善规范的考核指标制度,严把“考核关”。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的考核机制,加大突击考核频率,以日常考核与暗访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采取百分制对所有在编人员进行考核,进一步创新指纹签到模式,通过指纹签到数据联网,及时让相关领导掌握在编人员考勤情况,确保考核制度化、体系化、操作化,让“吃空饷”真正成为空想。第三,注重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严把“惩治关”。启动行政问责机制。对已“吃空饷”现象的出现,无论是相关领导刻意助力之,还是无心放纵之,都要严格追究“吃空饷者”相关领导的责任,实行“一票否决”,给予相关领导撤职、免职。建立部门对接处罚机制。对部门与部门人员共同实施“吃空饷”的,财政部门要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除全额收缴冒领工资额外,按照党纪条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注重加强监督,力戒“真空主义”
创新监督方式,加大监督力度。结合“四深入两结对一测评”作风建设活动和以“治懒惰、治散漫、治奢侈”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整治活动的契机,创新干部作风建设,采取全民举报奖励制度,定向核查、明察暗访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上级监督力度,积极开展专门针对“吃空饷”问题的专项整治活动,确保上级监督取得实效。引入同级竞争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力量。针对同级监督“疲软”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引入同级监督竞争机制,即对于人事编制信息公开、财政支出透明、确无“吃空饷”问题的单位予以一定的奖励,同时将其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廉洁自律建设一个重要考核因素,并作为该单位领导提拔考量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对于存在“吃空饷”问题的单位,其单位领导在考核提拔时,实行一票否决,硬化标准,如此形成竞争机制,让“吃空饷”行为真正成为“禁区”。建立群众举报机制,确保监督成果。成立专门机构,受理“吃空饷”问题的群众举报,确保群众监督举报有门,受理有路。完善内幕举报机制,对于吃空饷问题存在的单位的举报,其单位人员自身的举报往往更具有“证据性”,在保证举报机构充实的前提下,要积极争取“吃空饷”单位自身人员的内幕举报。有效发挥媒体举报,对于媒体报道的新闻,不管是否真实,都应该组织力量积极查处,确保媒体监督“吃空饷”问题经得起检查。构建人事信息监管平台。实行人事、民政、审计、劳动保障等职能机关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建立信息互通、相互制约的动态人员管理平台,并将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接受民众的查询和监督。
三是注重思想教育,力戒“形式主义”
从思想认识入手,提高党性修养,使空饷“不好吃”。“吃空饷”现象的出现是自私自利思想在作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充分认识到“吃空饷”行为是一劳永逸的行为,是可耻的行为,能够从源头上杜绝“吃空饷”行为的发生。
从廉政教育着手,提高自律意识,使空饷“不能吃”。
进一步加大公职人员的廉洁从政教育,加强对公职人员的亲属、朋友的教育,使其共同树立不挑战法律底线之事,积极营造为民、务实、清正廉明的社会风气,使“空饷”不能吃。
从警示教育下手,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使空饷“不敢吃”。坚持惩治“吃空饷”问题绝不手软,力争做到发现一起,惩处一起,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严惩不待,绝不姑息,一定要落到实处。同时将“吃空饷”问题的人员积极向群众公布,增强警示教育,让其他党员干部看见违规用权必受歧,顶风作案必被捉,绝不要轻易走进雷区,触碰高压线,伤人伤己。如此,刹住“吃空饷”歪风才会有希望。(新田纪委 侯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