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纪晓岚、和珅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两位皇帝身边的高官,和珅是中国历史上十大贪官之一,民间有“和珅跌到,嘉庆吃饱” 这样的说法。纪晓岚是清代的大才子,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和《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人们对纪晓岚、和珅的认识,更多地来至于影视作品,最典型的是《铁嘴铜牙纪晓岚》。影视作品的演绎来源于历史但又不完全符合历史,在此不论。总之,在大众的印象中,他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历史人物,是一对“冤家死对头”。
但近日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报道,则对这对“冤家死对头”有了令人困惑的新解。据5月18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中《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科技+创新 把历史记忆带回家》的报道,纪晓岚和和珅这两个“冤家死对头”被故宫博物院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一对“小木偶”工艺品出售,寓意是“和纪生财”。 节目里主持人讲解到:“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记忆加创造力等于社会变革,而最能体现记忆和创造力的就是博物馆的文化产品了,这些各具特色包含历史印迹的文化科技产品受到了公众的欢迎……。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的故宫紫禁城里,竟藏着这样一些精灵古怪的小玩意儿……”,接着出现故宫博物院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仇凤琴对两尊代表和珅和纪晓岚的“小木偶”寓意的讲解画面:“这两个东西,谐音叫“和纪生财”。因为他们两个总是打来打去,所以取谐音“和纪生财”,希望他们能和好,希望这个小形象来讲一下和珅和纪晓岚的故事……。在故宫买到的产品都有故宫的文化元素在里面,它真正起到一个展览跟参观的一个衍生作用,也就是历史文化的教育作用……”。看到这里,笔者感到诧异和不解:和珅和纪晓岚代表“和纪生财”?希望“ 和珅和纪晓岚”和好?更让笔者纳闷的是,报道还说这款产品是故宫启用的专业设计团队对博物馆文化产品进行的颠覆性设想的结果!这样的文化“衍生物”到底要“颠覆”什么?变革什么?到底要教育国民什么样的文化?
和珅是历史上公认的大贪官、大蛀虫,为官不廉,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败坏纲常,罪不可赦,不仅纪晓岚要和他斗,百官也要引以为戒,老百姓也容不得他。和珅和纪晓岚的文化衍生品怎能代表 “和纪生财”?那不是引导和鼓励“沆瀣一气”、“同流合污”、“生不义财”?这不是与我们的社会倡导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论官员、商人、平民百姓,取的都是清白之财理论背道而驰吗?
不论历史上纪晓岚和和珅是否真的“斗来斗去”,就影视作品中的纪晓岚与和珅两个角色因为个性、秉性的不同,他们不论斗嘴、斗智还是斗勇,他们的“斗”老百姓都是喜欢和认可的,一个刚直不阿,一个阿谀奉承;一个表里如一,一个阳奉阴违;一个正直,一个邪恶;一个忠诚,一个奸诈;一个廉,一个贪;他们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是矛盾的两面,斗是自然的,不斗反而违反了历史和自然规律。怎能和好?怎么和好?所以,“希望和珅和纪晓岚和好”的寓意不仅有引导大众良莠不分、忠奸不辨之嫌,有提倡善与恶和谐相处之嫌,也与当下中央提倡的对腐败“零容忍”精神大相径庭。
近年来,随着文化的日益市场化、商业化,历史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但历史文化不论怎样演绎和衍生,无论怎样地制造噱头,都不能背离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文化也是商业的底线。尤其是在故宫博物院这样世人瞩目的传统文化中心,出现这样的错误、而且由中央电视台正面播报,实乃不该,其负面影响和误导可想而知。
在一个国家,博物馆的作用,是了解历史,辨别善恶,感悟兴替,进行审美教育,向公众传播正文化。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博物馆也是最好的课堂。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个国家的名片。博物馆要做的,不只是保护好文物,而且是让它们更生动、更有价值地传递文化的正效应。
诚然,文化要提倡改革和创新,鼓励有创意,但创意决不是篡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永远是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但愿“和纪生财”这样不良的文化创意今后更少一些,最好是没有。(江永县纪委 宋飞云)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