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中关于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公务员排倒数第一的结果引发了网友热议。调研报告结果是否可信,暂且不论,单从结果来看,让人不免担忧。
被调查的公务员大都在30岁以下,即属于80后,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不幸福,缘于对现有生活状态和期望生活状态的落差太大:一是工作不像传说中的“喝喝茶、看看报”那样轻松,实际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二是收入低,尤其是与外资(或合资)企业和垄断企业内员工相比更显捉襟见肘;三是升迁的机会和难度与期望也有距离。
从让年轻公务员感到失望和不幸福的原因分析看,年轻的公务员们的幸福观离不开“功名利禄”四个字,这与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的定位有很大的反差,这也是笔者对“公务员幸福感排倒数第一”有隐忧的原因。人各有志,笔者没有指责感觉不幸福的公务员的意思,笔者担心的是“不幸福”的公务员如何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的道路?
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幸福感,幸福观仿佛是人生航船的航灯标,它指引着我们航行的方向。没有航灯标,人生的航船可能会触礁,可能会搁浅,但错误的航灯标也同样会误导航行的方向。公务员作为社会服务者,在合法追求物质享受的基础上,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在服务社会中获得更高尚、更深刻的人生体验,体现自己更高的人生价值,超越对身外之物的追逐。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没有这样超然物外的定位,当初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初衷过多考虑经济上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话,难免会导致两种结果,一从心理需求理论来看,一个人的心理欲望越大,现实的距离感也就越大,落差也就越大,最后必然会导致幸福感越低;二为了谋求高收入、高地位,得到期望中的“幸福”,一朝掌权用权,难免会为利所动,走向党纪、政纪和法律的对立面。两种结果都不是幸福的归属。所以,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比讨论公务员是否幸福更有意义。
希望那些说幸福感不高的公务员,首先要审视自己是否具备作为公务员的淡泊心态,是否做好了甘于清贫的心理准备,是否有着甘当 “人民勤务员”的情怀。其次,要加强对年轻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与理想使命感教育。再次,媒体要客观公正地公开和报道公务员的收入信息及职业要求,让更多的人客观、真实地了解公务员的待遇和工作,避免误导。最后,政府要加强对公务员以外行业的管理,让所有的行业有着和公务员一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有着同样甚至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个人发展的机会,增加年轻人择业的空间,不要让“财政编”成为唯一的“体制内”。
矫正人生的航向,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国企人员,无论是在外资企业还是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工是商是农,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诚实而又甘愿付出,才能从个人工作的付出中体会到幸福。(江永县纪委 宋飞云 )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