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之窗 > 廉政评谈 > 正文

屈原精神给我们的廉政启示

发布时间:2013-06-06 17:02:57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yzlzw阅读更多

屈原,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政治,修明法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面对亡国之痛,忧国忧民的屈原悲愤交加于农历五月初五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闻讯纷纷赶来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端午节的产生由此而来。

伟人已逝去,但他的精神却犹如恒星,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尤其对于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有怎样的廉政启示呢?

屈原廉洁无私,忠贞不渝,学习屈原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司马迁称赞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一是要学习屈原修身。屈原既天生丽质,又注重后天修养,既注重"内美",又注重"修态",志向高远,卓尔不群。二是要学习屈原无私。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连身家性命都不顾。他不愿意为了一己之私利蝇营狗苟。三是要学习屈原无畏。他一生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敢于直言犯上,与腐朽势力作斗争毫不妥协。四是要学习屈原忠贞。他忠于理想,一生为"美政"而奋斗;他忠于祖国,一心为了楚国强大,至死都不愿意离开楚国;他忠于人民,他的诗歌充满民本思想,他代表着历史的进步,代表着民众的利益。用屈原的品德教育干部,有助于他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忧后乐;用屈原的品德教育群众,有助于他们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屈原的品德教育青少年,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操。

屈原推行“美政”,忧国爱民。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理想不谋而合。我们要弘扬屈原精神,就是要在政治上清正廉洁,拒腐防变。要像他那样,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要更加注重民生,要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贴近群众,倾听民声、了解民愿、体察民情、致力民富;要把身子沉下去,问计于基层、求知于实践、访贤于百姓。真正为群众尽心竭力解难事、诚心诚意办实事、坚持不懈办好事,努力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屈原主张“举贤任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这就告诉我们要严格规范干部选拔程序,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只有让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落到实处,让选任干部阳光化、透明化,才不会出现“官二代”丑闻,或“火箭提拔”、“带病提拔”的乱象,官场才会风清气正。

屈原奉行“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敢于同强权和恶势力作斗争,绝不与强权阶级同流合污。“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无疑屈原选择的是“深思高举”,宁死不屈。这对于反腐倡廉的启示就是:反腐败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维护社会公正,维护法律制度的尊严。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具有“屈原精神”,要坚定意志,绝不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再大的“老虎”也不怕,也要把他关进法制的牢笼。

当前我国正处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充分发扬屈原精神,坚定信念,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相信建设廉洁政治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祁阳县纪委  李 芝)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