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如何看待基层干部系列报道》,全方位讲述了基层干部这群勤勤恳恳、默默无闻而又担当着大责任的“小角色”,让我们品尝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了他们的压力山大,体会到了一根针穿起千条线的纷繁苦杂。
基层干部大多职级不高,但工作责任不小,任务很重,头绪繁多,有些群众称他们是“芝麻官,绿豆权,西瓜责”。他们身处一线,往往处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中心地带,处于与群众直接接触并解决问题的工作前沿,还处于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之下。可以这么说,没有基层干部的默默付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没有基层干部的勤勤恳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没有这样显著的改善。
党的十八制定的目标任务,靠什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靠什么绘就?13亿人的“中国梦”,靠什么实现?广大基层干部是组织者,是领路者,更是建设者。要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些重视、多一些尊重,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支持,让他们对工作有激情、对事业有豪情、对百姓有热情,让他们真正跑起来、动起来、干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让他们感到工作有“干头”,他们的前途才有“甜头”,我们的事业才有“盼头”,百姓的生活才有“奔头”。
有“干头”,需要过硬的素质。如今的基层工作,点多、线长、面广,节奏快、强度大、要求高,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实打实的去落实、去实践,这就对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所谓“打铁必须自身硬”,基层干部要注重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质,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既要钻透上级的政策,做党的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和落实者,又要掌握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做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和贴心人。面对具体的工作任务,能够做到脑中有全局、心中有大局、手中有布局,既要会说、会写,更要会想、会干。
有“干头”,需要过硬的作风。作风反映形象,作风影响效率,作风决定成败。开展基层工作,并不是车子转一转、工程看一看、干部谈一谈、群众见一见、会上讲一讲就能起效果的,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挽起袖子,把群众当朋友,沉到基层结穷亲;把群众当先生,深入基层寻良策;把群众当亲人,走近基层解难题,和群众多在田间地头聊一聊,炕头树下扯一扯,多串串群众的门,多吃吃群众的饭、多干干群众的活,真正弄清群众在干什么、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用务实的作风、饱满的热情,赢得百姓的理解、拥护、信赖和支持,切实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有“干头”,需要过硬的奖罚。基层干部也是百姓一员,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他们需要掌声,更需要荣誉。因此,要建立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坚决杜绝多头考核、重复考核;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强化“凭德才用干部、按发展论英雄、以公认定取舍、从一线选贤才”的用人导向,努力营造“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者得利”的良性干部竞争氛围,对那些长期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群众基础好的干部要大力提拔和重用,而把那些投机取巧、不务正业、欺上瞒下的干部及时清出基层干部队伍,真正做到想干事的有舞台、能干事的有机会、干成事的有地位,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国家操劳,为百姓打工。(江永县委组织部 周永军)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