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践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所有公务员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廉洁奉公,勤勉尽责,真正当好人民公仆。”反对权力腐败,确保严格公正依法用好手中权力,是当前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当好人民公仆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然,绝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是为民办实事,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充分体现了人民公仆本色。但也有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打着为群众服务的旗帜,夹杂进了损公、沽民钓誉的“私货”,极大地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形象。笔者认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用好手中权力,当好人民公仆,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真对待权力,弄清权力“出处”与“归属”的问题
作为领导干部,要运用好手中的权利,首先要明白手中权力是谁赋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第一款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领导干部手握权力,应该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关系着一方百姓的生活。
建党九十三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是按照党的宗旨办事,都能正确认识到手中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部分领导干部禁不住诱惑,以权谋私,最终堕入腐败的深渊。这些领导干部不仅毁掉了自己的人生,更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报道,
二、善于运用权力,解决行权“为民”与“为名”的问题
科学用好权力,要求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一次走访当中,群众反映,他们害怕基层政府“为名”而下指令性的命令。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某些县、乡领导干部在本辖区调整产业结构中,不因地制宜,不尊重科学,而是规定某乡村某一片良田或耕地必须成片种植药材,而根本不顾自然环境是否适宜、培育技术是否跟得上等必要条件。造成一些地方所种药材长势差、收获低,以致引起老百姓怨声载道,同时也侵犯了耕田承包户的经营自主权。
有的群众埋怨说:“领导干部要名气,我们活受罪。”又如,有些地方领导干部,一提到办实事,就想要盖一栋标志性的高楼或铺一条平直宽阔的大路,喜欢办一些面子上的事,争个好“名声”。至如地方的财力够不够,有没有必须搞这些消耗较大资源的工程,就不管了。开工以后,由于资金缺乏,工程时断时续,甚至半途停工,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或者大肆举债。勉强贷款修成,作为成绩上报,然后拍拍屁股走人,给地方政府留下巨额的债务。至于偏辟地段的下水道是否堵塞,边远山区的群众行路难、过河难、吃水难、就医难等一些不大引人注目,但很现实的事,则过问得很少。诸如此类正常事情办得不正常,甚至出了格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党员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思想上扎根不牢。他们往往不大考虑群众的情绪和需求,而是关注如何显示自己的“实绩”,如何投上级领导的“所好”,以求得自己更快地“进步”。正是在这种不正确意识的支配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他们那里变了味,“为民”往往成了“劳民”、“伤民”。而偏偏就有这样的领导,工作作风不深入,对下情、真情和实情不其了解,以致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偏听偏信,甚至大加鼓励一番。这样一来,难免会助长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坏风气。
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人有面,树有皮,‘为名’何罪之有?”不错,“生得其名,死得其所。”古往今来,人们确实是很重视名声的,但“名不可虚作”,名气、名声、名誉靠搞表面文章、弄虚作假是得不到的。“名心胜者,必作伪”、“钓名之士,无贤士焉” 。古人尚且有这样的认识和思想境界,而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的共产党人,怎么能把“为民”当作捞取个人名利的工具和阶梯呢?“为民”就是爱民、信民、利民,就要真心实意,脚踏实地,表里如一,不能打着“为民”幌子,去行“为名”之实。倘若是这样,那还叫什么“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
诚然,我们主张“为民”,反对“为名”,决不主张连革命的功利主义也不要了。事实上,“名实相生”,“名”与“实”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如果你正确行使手中权力,扎实工作,为民谋利,虽不为“名”,却能立德扬名。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带病工作,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为了人民的利益,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革命烈士。他恐怕没有想到要“扬名”,可他活着受人尊敬,死后令人推崇!在他身上闪耀的孔繁森精神深深树立在人民群众的心田里。反之,利用手中权力,不干实事,不去拼搏,却汲汲于荣名者,不仅成不了名,弄得不好,反倒会“损名”,甚至会留下“骂名”。原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季建业在南京、扬州任职期间,好搞政绩工程,被老百姓戏称“季挖挖”,骂声一片。
三、懂得敬畏权力,明白权力“姓公”与“姓私”的问题
古人说:“处天下事,当以天下之心出之。”这告诫大家:行使权力,必须要“公”。党员领导干部对于手中的权力要心存敬畏,要明白手中权力是“公权”,不是“私权”,严格约束权力,依法用权,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反之,将手中的权力视为私有,就会产生特权思想,滋生腐败。
特权思想是封建剥削阶级的思想,它与共产党人的公仆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也是与党的群众路线相悖的,特权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产物,特权只有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才能合法存在。特权思想的本质是总想高于、优于普通群众而搞特殊化,攫取特殊利益,它代表的只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特权思想反映的是腐朽没落的旧文化残余,是对当代先进文化的一种腐蚀与反动,它与“党的宗旨”是水火不相容的。党员领导干部要用好手中权力,当好人民公仆,就必须克服特权思想,树立公仆意识。
党员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不是他们的特权,而是党和人民委托他们行使的一种国家公权力。由于少数党的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本质,总以掌权者自居,随意滥用权力,甚至超越或违法使用权力。很明显,权力会趋向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和制约,它就将是腐败产生的良好气候和肥沃土壤。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把自己看成是权力的化身,变公权为私权,以管人者自居,拥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随意挥舞权力的魔杖,以致遭到法律的严历制裁和惩罚。
近期来,栽倒在特权思想的领导干部不胜权举,如中央纪委查处前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徐才厚贪腐程度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办案人员打开徐才厚
是否按照“为民、务实、清廉”这一群教活动要求和党的宗旨行使手中权力,是当好人民公仆的最好标准。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为名、不为利,是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品格和修养。而不务实事,贪得虚名,脱离群众,贪赃枉法,这是一种恶劣的反人民作风,这是旧时代统治阶级作风在我们队伍中的反映。我们的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应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任何时候,行使手中权力时,都应以合乎“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系中共双牌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唐晓波)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