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之窗 > 廉政评谈 > 正文

让“关键少数”引领法治航母踏浪前行

发布时间:2015-03-02 15:23:59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yzlzw阅读更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雄强宏阔的依法治国好声音传遍大江南北,铿锵激荡的法治正能量引发举国上下强烈共鸣,法治建设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要素支撑。实施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建设,首要的是构建法治政府,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对政府的行径、架构及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换言之,推进法治建设必须牢牢扭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所谓“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通过以上率下、以点带面的生动法治实践,让“关键少数”成为全面推进法治、助力改革发展的“领头雁”、“主心骨”和“发动机”。

领导干部要加强学法,做恪守法治理念的“领头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如期而至,法治建设新常态随之而来,法治素养和法治理念逐渐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立身立命之根本,只有法治素养的日益丰富和法治理念的不断固化,才能正身正己、依法行政,才能公道正派、以法服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加强对宪法、法律专业知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和地方的法治论述及法律伦理道德等的学习思辨,在全面系统把握的基础之上,拓宽法治视野、丰富法治素养,夯实法治理念。同时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工作实际,带头学、重点学、深入学,深化理解,以点带面,为中心工作开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争当崇尚法治理念、推动法治实践、破解法治难题的“领头雁”,要比别人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强推一度,将法治理念熔铸在自己的血液中,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习惯、价值追求,让其成为谋事创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领导干部要依法决策,做推动改革发展的“主心骨”。“法,治国安邦之利器”,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就是改革发展、干事创业的利兵锐器,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陈云同志讲过“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批‘踱方步’的人”,古时讲他们头戴西瓜帽、手提水烟袋,极尽战略研判和决策决断之能事。今天,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善踱方步、善于思考、善做决策,那种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决策后拍屁股的“三拍”行径,已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惨痛教训和现实问题,与时代发展潮流和现实发展需要格格不入,必须坚决予以摒弃。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和急难险重的改革攻坚任务,小到一纸规划的制定、一个项目的落地、一项政策的出台,大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的实施,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拿出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的自觉和韧劲,严格遵循调研、咨询、论证、征求意见、交流反馈、风险评估、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决策程序,确保决策依法、程序合法、环环相依,让决策的实施为改革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大厦添砖加瓦、强筋健骨。倘若做不到这些,就很可能犯下方向性、原则性错误,那么在具体决策落实环节中,花的心思越多,用的力气越大,资源浪费就越严重,造成危害也越深重。 

领导干部要培育法治文化,做淳化社会风气的“发动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法律体系不断趋于健全完善,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群众遇事“不找法,先找人”,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凡此种种,凸显出法律制度与法治实践脱节的硬伤,而法治文化就能较好地弥合这种脱节,进而修复这种法治硬伤。各级领导干部身处法治建设的最前沿,社会管理的主阵地,要带头培育践行法治文化,彻底肃清“人治”思维的封建残余,陶冶法治情操,树立法治信仰,自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积极顺应追赶法治潮流,真正发自内心敬畏法律、遵从法律,自觉做到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用权、管人、管事,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法治文化净化和提升行政生态圈。也只有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守法、用法,发挥淳化社会风气的“发动机”效应,用法治文化引领公众思潮,用法治自觉改良社会风气,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决策依法、办事靠法、遇事找法”的文化氛围,厘清法与情、法与理的盘根错节关系,而后一个风清气正、廉洁通透、长治久安的法治社会方可期。(邓嘉旭)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