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就如何破解“为官不为”问题时指出,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庸政懒政是不允许的,对于“为官不为”,必须严肃问责。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委切实反“四风”,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党风政风明显好转,随着制度笼子的扎紧,少数干部滋生了“为官不易”的思想,进而出现了各种“为官不为”现象。嗑瓜子、玩游戏、打麻将、踢皮球等一系列“懒政”事件的曝光,严重影响了广大干部的形象,“为官不为”已然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绊脚石,必须加大力度整治好这个“顽症”。
治“顽疾”,就得找准病灶、对症下药。笔者认为“为官不为”主要是精神上“缺钙”,思想上“贫血”,能力上“乏力”造成的,要解决干部“为官不为”的问题,既要猛药伺候,也要注重调养,久久为功,杜绝复发。
坚定理念信念,补“精神之钙”。一些干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负责任,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当“三旨相公”,看摊子、守位子,推着干、看着干,做“撞钟和尚”,这都是因为理想信念的淡化。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学习,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加强党性修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形成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观念,让“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的理念入脑入心,让干部“为官想为”。
大力引导监督,补“勇气之血”。一些干部借口反腐态势高压、八项规定严格执行,感叹“为官不易”,有的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当“太平官”,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当“老好人”,有的遇到矛盾就绕,遇到问题就躲,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当“鸵鸟官”。他们“怕”字当头,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缺少敢于担当的勇气。我们要树立“为官有为”的用人导向,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和实绩考核办法,让有为者有位,更要严格日常管理,强化监督机制,加大问责力度,严肃追究“懒政”者责任,让碌碌无为、不胜任现职的庸官“下课”。坚决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为勇于改革的干部打气,旗帜鲜明地选拔执行力强的干部,努力形成干部重执行、组织看执行,靠执行出实绩、凭实绩用干部的良好导向,让干部“为官勇为”。
加强教育培训,补“能力之气”。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新常态,一些干部茫然不知所措,他们“能力不足、本领恐慌、方法落后”,创新意识欠缺,担当服务意识不强,思想观念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导致工作上力不从心,行动上“气力不足”。我们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积极开展干部作风教育和行业能力专题培训,改变观念、改进方法,适应新常态,全面提升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提高执政效率和能力,树立“不找借口,坚决执行,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执行理论,让干部让干部“为官善为”。(立正)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