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以来,利用公款吃喝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随着各级纪委监察力度的加强,领导干部们的饭局也净化不少。但近来各地依旧有因大吃大喝被点名、处分的领导干部,一时引起社会热议。( 5月18日新华网)
“饭局”顾名思义,就是吃饭的聚会,也就是一群人因工作需要或私人感情聚在一起吃饭。这是人情社会中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必要途径,本也无可厚非。
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却因为“饭局”而被点名批评甚至受到相应处分,栽了跟头,闯了禁区,越了红线,确实不该,值得深思,值得警醒。
“饭局”不是说不准参加,不能参加,而是要把握一个尺度、坚持一个原则、守住一条底线,管好自己的口、手和脚,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用的不用、不该去的地方不去,警钟长鸣,发条常紧。古人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压力日益增大,如今不少“饭局”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撕掉了原来的“面貌”,完全是为了面子、为了利益、为了私欲。一些心术不正、别有用心的设局者还以此为“良机”,大张旗鼓、明目张胆地在“饭局”上做文章、设“陷阱”,想方设法搞山珍海味,绞尽脑汁上美酒佳肴,还美其名曰“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放松放松、享受生活”。
于是,在甜言蜜语的极度迷惑下、在珍馐美酒的轮番“轰炸”下,不少领导干部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警惕,在小恩小惠面前丢掉了原则,在轻歌曼舞中丧失了人格,不该说的话说了、不该表的态表了、不该办的事办了,把酒桌饭局变成了解决问题的“会议室”,当成了权钱交易、幕后活动的最佳“场所”,演变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丢了根,忘了本,没了规矩,乱了法纪,不知不觉中掉进了“陷阱”、偏离了“轨道”。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吃饭,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却是一面镜子,反映人的品质,体现人的作风,展现人的形象。
在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广大党员干部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慎小事,拘小节,既严格遵守“八小时之内”的各项纪律规定,又时刻紧握“八小时之外”的生活“戒尺”,自重自警自省自励,远离“红线”,避开“陷阱”,守住“底线”,不留“污点”,老实做人,干净做事,清白做官。(周永军)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