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文月读 > 正文

廉文月读第160期

发布时间:2015-07-24 08:55:41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yzlzw阅读更多

廉文月读

 

[2015]7期(总第160期)

 

 中共永州市纪委宣传部          2015718



守住底线,但不能总在底线徘徊

 

公职人员“吃饭指南”,图解党员家的“红白事”如何操办不违规,见招拆招看五大拒礼秘籍,防腐锦囊36计……近来,不少关于提醒党员干部不越红线、恪守底线的“解码”式图文频频走红网络,在社交媒体的朋友圈更是享受“刷屏”待遇。

诸如此类的图文“火”起来,说明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势下,多数党员干部能够自觉对照中央精神,绷紧“不逾矩”的弦,调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舵。通过自律,守住纪律、法律的底线,这当然是好现象;但同时也要看到,有些党员干部的关注点仅仅停留在做了哪些事会撞到“枪口上”,而不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更不用说将“为民务实清廉”内化为从政信念。

由此想到王岐山同志近日在陕西调研时强调的一个观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都讲德法相依、德治礼序。公民不能都踩到法律的底线上,党员也不能全站在纪律的边缘,依规治党必然要求以德治党,这个德就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确实,如果8700多万党员全站在纪律的边缘,如何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同样,对于每一个党员而言,也不能总在纪律的底线徘徊,因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信奉的理想信念宗旨不是“为稻粱谋”,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员干部要有底线意识,但不能总在底线徘徊。说白了,就是“心中有戒”之外,还要心中“有党、有民、有责”。这“四有”,既是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也和中华文化的DNA一脉相承。比如,在古代士大夫的观念中有比财富更重要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在这个官位上能不能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用《左传》里的说法,就是立德、立功、立言,那叫“三不朽”,追求这“三不朽”就是为官最重要的价值。再如,“以吏为师”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标志,这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的四个字,对官员的道德操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此,其才有资格、有能力承担为民表率、导民向善的“师”的角色。

徒法不足以自行。纪律再健全、法律再完备,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而人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不同,造就了即使处在相同的环境下,对待同一个事物也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现实中,同样面对职务升迁,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将其视为个人欲望可以得到满足的“码头”,欲壑难填之下,从“失德”到“破纪”、“破法”,走向腐败深渊。而对心中始终“有党、有民、有责、有戒”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升迁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使命,意味着可以在更高的舞台上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所以,位高权重但“我不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管钱无数但“我不奢靡享乐”,知道潜规则但“我不随波逐流”,别人甘当俗吏但“我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为政以德、正心修身、以身弘道的具体化。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构筑反对“四风”和腐败的防线,既是攻坚战,也是攻心战。攻坚,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时俱进加强党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沿,坚守底线不动摇、不让步。攻心,以德治党很重要,既要唤醒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使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又要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形成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的自律。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就能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套上“金箍儿”后还须常念“紧箍咒”

 

“不能像你们材料中汇报的那样:缓作为没事,反而快作为为缓作为买单;不作为没事,反而有作为可能替没作为买单。这叫什么道理?”

这句话,是李克强总理在7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的。此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督查组对18个省和35个部门、单位重点督查情况的汇报,对相关地区和部门主动有力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政策落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要求抓紧整改发现的问题。

督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典型,“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最引人注目。这反映出,老百姓对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为官不为”问题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这不,连总理听取汇报后也疾言“这样的干部应该追责!”

宝贵的公共资金长期“休眠”,土地闲置“政府原因”比例大,简政放权“玩文字游戏”……为官不为者阻碍改革推进、政策落地,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能让有作为的替不作为的买单,就亟须对懒政怠政、颟顸无能的干部“猛击一掌”,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和干事创业环境。

事实上,这些年来,中央对干部管理、整饬吏治一直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规定,比如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等,今年626日中央政治局又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管“官”的制度不少,可以说基本形成体系,那为什么还大量存在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现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执行力不够,很多情况没有监督,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违反了也没有任何处理,就像给孙悟空套上了“金箍儿”却不念“紧箍咒”一样。这样搞,谁会把成为“稻草人”的制度当回事呢?结果必然是纵容“任性”,助长“四风”,形成“破窗效应”。

老话说,毛病都是惯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再被“惯”,一些人过去落下的庸、懒、散等毛病也就日渐凸显。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如果这部分人不能正视这一现实,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求无过,得过且过”诸如此类的“官念”,其原本的地位必将会被动摇。

套上“金箍儿”后还须常念“紧箍咒”。澄清吏治、扶正祛邪,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都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干部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发生大事故、大案件、大损失要念问责的“紧箍咒”,对于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同样也不能豁免其应承担的责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法治化、常态化的问责,表现为有多大的“权”就担多大的“责”,既不会“一竹篙打翻一船人”,更不会“只拍苍蝇不打老虎”。这既是现代行政法的基本理念,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