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舜帝德孝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当代意义
宁远县委副书记、县长 桂砺锋
摘要:舜帝德孝文化是舜帝一生实践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挖掘舜帝德孝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作用,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充分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舜帝德孝文化的作用,以舜文化为根,从舜文化中获取民族的认同感,汲取丰富的营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舜帝 德孝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从这些重要史料论述中,至少可以得到三个重要结论,即:舜帝是道德文化的创始人,舜帝开创了文明时代,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道”为本原、“德”为品行,“道德”即善道曰德、德以载道。从这一层面来分析和理解,舜帝道德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继承和发掘舜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文化,另一方面是古为今用,以“老树发新芽”来指导和引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舜帝德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
舜帝德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的论述已成为众多方家的一致结论,其核心理论可以概括为“仁孝、守信、崇德、礼让、尚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从中华民族五千的文明史来分析,舜德孝文化处于历史长河中的最前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以舜德孝文化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史。著名学者易中天是这样阐述的:“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再到近现代,我们从来就只有一个民族、一种文明……家国一体,夏就是祖宗崇拜,商就有宗法制度,从西周延续到明清甚至民国;语言文字、生活习惯、人际关系、文化心理,要么始终如一,要么万变不离其宗……。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明漫长历史进程中是历史传承、文化传统、人民主体在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纵观中国五千年,可以清晰的看到舜帝德孝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传承发展中的轨迹。
1、文明史前期。主要发轫于尧、舜、禹时代,历经夏、商、周三代,在这个阶段,舜帝德孝文化在推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源,成就了夏朝的法政文化,古史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如舜贤臣皋陶有“皋陶造法律”,“皋陶作刑”,“皋陶造狱”之说。商周的巫术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特别是周公制礼,对舜帝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形成了一套以维护宗法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并得到了系统化和制度化,使舜帝道德伦理体系得到了传承和深化。
2、文明成熟期。主要为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儒教文化。讲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神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老子所创的《德道经》提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倡行道治、德治社会和仁治社会,儒家、道家提倡的唯道独尊,尊道贵德,信仰大道,修身证道的观点方法,在舜帝时代已经实施施行;舜帝所创造的德孝文化应是儒家文化的母体,换言之,儒家文化应该是从舜帝德孝文化繁衍发展而来的;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对舜帝德孝文化进行了传承升华,构建起了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框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3、文明兴盛期。主要以隋、唐为代表,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尊道贵德,唐高祖李渊将老子李聃视为自己的祖先,唐太宗李世民尊天顺道、大治天下,开展“贞观盛世”。唐玄宗“开元之治”,尊道贵德,倡导道德文化,尊崇平等、慈爱、自由,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带来了全方位的繁荣。杜甫曾写诗赞曰:“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舜帝德孝文化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精神力量。
4、文明传承期。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奋斗,特别是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在国家层面,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思想和理念与舜帝行德孝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二、舜帝德孝文化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基于这一价值判断,从舜帝德孝文化的内涵分析,“仁孝、守信、崇德、礼让、尚和”的精神特质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建设的要求都可以从舜德文化中找到正确而丰富的思想根源。
1、仁孝效应。仁为五常之首,孝乃百善之先,“仁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盲者之。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史有“仓廪焚火”、“落石填井”、“毒酒害舜”、“历山种麻”等典故。在一个父顽、母嚣、弟傲的家庭里持之以恒地履行孝道,友爱兄弟绝非常人所能做到,舜帝大孝为世人景仰,被尊为孝祖、德圣、帝范的帝王。《中庸》载舜帝是“大智”、“大孝”,元朝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将舜帝“孝感动天”列为二十四孝之首。舜帝的孝悌仁爱经过历史演变,形成了仁孝效应和孝道文化,为后世树立了光辉典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守信本源。信为圣人之本,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论语》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舜帝时代是一个讲求信的时代,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尚书·舜典》中就专门记载了舜帝格守诚信,“曰若稽古,舜帝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意思是舜帝本人充满了温和、谦虚、恭敬和诚信,才能践行帝位;帝曰:“龙,朕墍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舜帝在发布命令之时,十分强调诚信,认为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人,才能达到至善到美的地步。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冀文曰义,背文曰礼,脚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据记载,这里的鸟乃是舜帝的化身。它说明舜帝具有包括“信”在内的德性。正因为舜帝坚守诚信,重臣能躬秉明德明君之义,君臣敬明其德,彰着四方,故天下之士,无不惟德之勤,恪尽职守。由此可以看出,舜帝为后世“信”德的培育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3、崇德始祖。舜帝一生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舜帝在国家治理中躬身自明、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开诚议政、精心治天下、以善施政、开创了明君善谋的先例,使四方诸侯心悦诚服、乐于归顺于统一的领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大团结。如:举贤任能,举“八元”,用“八恺”,而天下大治;纳言从谏,“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以德化人,行德三年,而三苗服等等事迹,充分说明舜帝以德治国、以德立民的精神。《周颂》对舜帝的道德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拆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虞舜之德,山高水长,若日月之光,与天地同在。”舜帝崇德尚德的毕身实践,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认真借鉴。
4、礼让典范。“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昭公十五年》云:“礼,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国语·晋语》云:“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礼”作用于安邦定国,维护社会秩序,和睦邻里。舜帝一生极其重礼,定五年巡狩之制,布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礼制,耕历山把肥沃的土地礼让他人;渔雷泽把好渔场礼让他人。舜帝的谦恭礼让、与人方便、待人友善的高尚品德,人们都愿与之相处,因而人人择舜而居,两三年就成邑、成都。舜为禹十三年一日根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舜帝荐禹于天,为嗣,充分体现了舜帝礼让贤能,“天下为公”的崇高精神境界,也让“礼让”之风穿越千年,融入华夏血脉之中。
5、尚和浩荡。舜帝在为人处事、治国理政上始终注重“和”的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把舜帝倡导的“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并赞叹“舜其大智也与!舜好问好察尔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帝以崇尚“和”作为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从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和谐到协和万邦,尚和合的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三、以传承舜帝德孝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仁孝、守信、崇德、礼让、尚和”既是舜帝德孝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自觉传承传承舜帝德孝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传承仁孝,启迪责任。舜帝所倡导的仁孝精神迄今仍是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可的道德规范,本身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契合。传承仁孝精神,既要孝敬父母,学会助人、做人、做事,又要养亲、敬亲、尊老、爱老,还要把对父母的爱、长辈的爱引申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孝”,把立身立功转化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建功立业的不懈追求,使中华民族仁孝美德在人们的思想底蕴中生根、开花、结果,使舜帝所倡导的仁孝精神内涵具鲜活的生命力和浓郁的时代感。
2、传承守信,砥砺品行。以舜帝为代表的一代代先人以“守信”作为安身立命的重要品德,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衍生出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等等价值观念。传承诚信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诚信道德贯穿于修身、处世、齐家、交友、经商、从政等各个方面,通过每个个体的带动,引导全社会来共同倡导诚信,传承文明,践行美德,弘扬社会正气和时代正能量。
3、传承崇德,升华思想。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由舜帝德孝文化衍生的“仁、义、忠、孝、悌、礼、义、廉、耻”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全社会要明大德,铸牢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守公德,强化文明意识,校正人生坐标;严私德,不随心所欲,自觉地崇德修身、修身养性,做德行高尚的人。
4、传承礼让,笃行致强。舜帝“谦恭礼让”、“礼让贤能”的事迹是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如尊贤敬能、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礼让”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社会风气。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就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
5、传承尚和,兼容并蓄。“尚和”思想是舜帝德孝文化中特有的哲学观念、文化理念和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所在,赋予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展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中,要把崇尚兼容并包、以和为贵、和衷共济、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作为全社会共的同理想追求,以达到“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亦相辅相成”的和合相亲社会状态。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与传承发展舜帝德孝文化相结合,发挥好德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泽槐:舜帝与舜文化,《永州市情》,2013年
[2]李德勋:舜文化与儒文化,《九疑山志》,2005年
[3]王田葵:论舜文化特征与舜帝精神[A],九嶷山舜文化研究
会编,舜德千秋[C],海口,海南出版社
[4]周秉钧:《尚书易解》[M].长沙:岳麓书杜;1984:15
[5]肖季文,欧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
文史杂志,2012年第3期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