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年,全国省市县乡陆续换届,换届之年亦是腐败多发期。有的以权力交换位子,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打招呼、托人情的方式,暗中扰乱人事任免安排;有的到处拉关系、跑官要官;有的暗中权钱交易,你出票子我给你位子;更有的认为自己“晋升无望”或因在仕途升迁中“一时受挫”,而心有不平,进而用“贪腐”来弥补心中的失衡。因此,为落实把纪律挺在前面的要求,抓早抓小,在换届之年应该警惕部分官员“不升就腐”的失衡心态,及时引导官员保持良好心态。
一、“不升就腐”心态的表现。一是自觉仕途受挫,就心灰意冷,心态失衡,放纵自己,转而沉湎于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寻求经济补偿,更有甚者滋生“趁换届捞一把”的心态。如福建省连城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林庆祯在剖析自己走向腐败的原因时说:“提拔县长‘仕途受挫’后,我觉得‘组织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靠自己、靠朋友’”。之后,林庆祯失衡的心态导致他做事一切向“钱”看,和他认为“靠得住”的朋友和企业老板“混在一起”,最终走向违法违纪道路。二是看到自己的付出、贡献与回报不对等,仕途晋升又无望时,转而开发“第二职业”,做幕后人,充当“保护伞”。如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公安局副局长文强,自认为能力突出,但仕途多年原地踏步,没能升官,文强既失望、委屈、愤懑,又自感很丢面子,之后他索性“想开了”,最终从一个人民的卫士变成黑社会的保护伞。三是感觉升官无望,就突击提拔干部、亲信,以便日后“行事方便”。如原湖南省株洲县委书记龙国华,在即将调离之际,突击调整提拔100多名干部,并收受贿赂400余万元。四是自认为仕途受阻,就意志消沉、牢骚满腹,敷衍了事,对待工作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组织的要求、群众的呼声视而不见,每天只热衷于个人爱好,尸位素餐。如云南省住建厅原副厅长陈锡诚自认为“仕途受阻”后,一改之前勤勉的工作作风,整天混迹于偏僻小巷里的游戏室玩电子游戏,常常“神龙见首不见尾”,领导安排工作也找不到人。
二、“不升就腐”心态的根源。仕途失意绝非腐败的必然缘由,因仕途波折而贪腐的,往往早已迷其心、失其志。每逢换届,干部们都希望能在换届中得到提拔,但能得到提拔的毕竟是少数。因此总有一部分人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过分强调自己的资质和贡献,一旦没有提拔,就认为组织“不可靠“,继而心态失衡,党性缺失。表面上,部分官员贪腐多以“仕途受挫”、“晋升无望”等为理由,实则多是借口,翻开一些贪官的忏悔录我们可以发现:仕途不顺,导致心态失衡,进而贪腐;仕途太顺,导致心态放松,继而贪腐。心态失衡固然是导致官员落马的重要原因,是一部分官员走向质变的催化剂,但这些官员之所以会腐败,并不仅仅是因为心态失衡,更多的是官德不正。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心态失衡时,为寻求心理安慰,往往会通过另一种方式寻求“补偿”,以达到心态平衡,当官员以“仕途不顺”、心态失衡为由而获得错误的“补偿”时,就会出现违法违纪现象,而为官者官德不正,将权力当做个人牟利工具的本质才是将官员引向贪腐深渊的导火线。升迁了,谋取的是政治利益;没能晋升,则谋经济利益。过分迷恋权力,把权力的大小看成是身份高低的象征,把原本是人民赋予的权力被当成了个人的“私有财产”。对于这样的官员来讲,升与不升都已经无法阻止其走向贪腐的深渊。
三、“不升就腐”心态的避免。进取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官员来讲,期望其所做的工作能得到上级的认可,继而得到合理的薪酬和晋升的机会,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但不能因一时没有提拔而萌生“晋升受挫”、“仕途不顺”的心态,并开始“报复性腐败”。古人有云:“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面对换届之“升”的考验,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一要从大局出发,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二要懂规矩、守底线,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以坚强的党性、良好的心态面对“进退留转”。 同时组织、纪检部门要加强监督,以“受挫”为节点,及时发现官员“受挫”心态,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早纠正早解决。对此,亟需建立官员“受挫”心理评估和纠错机制,引导官员保持良好心态,在看到他人升迁时能保持平常心,不失工作动力。(龚峥伟)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