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之窗 > 廉政评谈 > 正文

为政切忌“朝令夕改”

发布时间:2017-08-10 09:29:50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yzlianzheng阅读更多
  “去年刚花了1000多万元,按照标准对厂里的燃煤锅炉进行了环保改造。今年省里又出了提高标准的新政策,2019年前这几台锅炉就得全部淘汰。”一位企业家向记者吐槽,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动让企业很不适应。想到明年改造锅炉又得花上几千万元,设备停产还带来隐性损失,他就很头疼,“提高环保标准是应该的,但我们最怕的就是今天干的事情明天不一定算数。”( 《人民日报》,2017年07月17日)
  在现实中,“朝令夕改”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政策的颁布实施和文件的下发执行中,在人事任免上,也时有发生。如此严肃、正式的官方行为竟然形同“儿戏”,亟须引起相关部门的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
  朝令夕改,为政难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战略定力,就要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治大国若烹小鲜。”《诗经·桧·匪风》毛传有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大国治理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切不可朝令夕改。因此,对于过去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我们都要继续坚持,扎实推进。
  《史记》记载,西汉曹参在担任丞相时,一切都按萧何制定的规矩照做,同时,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只为在萧何打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曹参尽最大努力保持良好政策的延续性,使得积贫积弱的西汉王朝迅速强盛。在这方面,西汉名相曹参“萧规曹随”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我们领导干部学习和借鉴的。
  朝令夕改,不知所从。“稳定是社会大治之母。”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到一个单位,动辄调整大政方针,或是更改政令,势必会让下级单位或部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束手无策、不知所从。这样一来,如何谈起正常、有序地开展工作,又从何谈起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突出的工作业绩?
  一项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是与民众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因此,必须要慎之又慎、稳之又稳。必须要在反复调研论证、修改调整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出台政策,才能符合工作和生活实际,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万万不可头脑一时发昏、发热,一拍大腿“就这么办”,仓促、鲁莽、草率行事。
  朝令夕改,失之诚信。“商鞅变法,立木为信。”政策的执行必须要持之有恒、确保公信,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将改革进行到底”,需要不断地推出新政策,但绝不能在同一事上朝令夕改。政策一旦出台,就要说到做到。如若出尔反尔,人们必定会无所适从、将信将疑、瞻前顾后,从而对政策充满质疑与嘲弄,改革的效果势必也会大打折扣,这样也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可谓得不偿失。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之道,切忌“朝令夕改”。为政者若毫无信任,不履行自己的诺言,不能取信于民,政策就会如同儿戏。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是教训。前车之鉴,可以为师矣。(道县纪委宣传部 陈新文)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