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县茅草街镇友谊村村民周阳春将儿子们为她操办70大寿宴席而准备的3万元钱捐给了村里,用于村组安装路灯39盏,他的理由很简单:“人这一世不能光讲面子,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把钱用在刀刃上,给村里改变面貌。”(5月2日三湘风纪网)
周阳春老人朴实的一句话,为何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得到社会的点赞和好评。我觉得,如今很多农村大操大办有愈演愈烈之势,村民之间相互攀比,村组与村组相互“打擂”演变成了一种变味的“时尚”,而在各类宴请大操大办的背后,形形色色的礼金无疑给部分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特别是对贫困户而言,人情宴请成了农村的“人情枷锁”,也败坏了民风民俗。而周老敢于移风易俗,向陈规陋习亮剑,把儿女们准备好的“寿宴款”拿出来安装村组的路灯,照亮的不仅是百姓的出行之路,也照亮了乡风文明,更照亮了更多人心,树立了文明新风,值得推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求“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然而,农村观念根深蒂固,移风易俗殊为不易,更无法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近年来,一些地方纷纷出台相关办法和制度,一些农村甚至在红包礼金以及宴席用烟、用酒和饭菜标准上健全了制度,并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的形式进行了约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收到了移风易俗的良好效果,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但有些地方,由于遭受乡土熟人社会道德力量的“绑架”,老百姓的传统心理一时难以改变,当事人的道德自觉难以被激活,移风易俗收效不很理想,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在做好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创新方式方法。
要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网络共治理格局,各村要成立农村红白事治理工作组,工作组要坚持标准,注重厉行节俭节约。要围绕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环境治理等方面出台“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实现村规制度上墙,节俭新风入心。同时要注重发挥党员的引领模范作用,让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乡风文明的倡导者和宣传员,特别是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少做为群众“添面子”“累人情”的事,多为贫困群众“减负”的事,多送就业、创业、养老等民生“大礼包”。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满园春”。家风连着乡风,连着民风,乡村文明则社会文明。新时代要有新气象,亟待人们摒弃陈规陋俗,让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失去市场,让文明新风蔚然成风,乡风文明必将照亮更多人心。(新田县 贺华建)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