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之窗 > 廉政评谈 > 正文

深入群众应“多下田埂”

发布时间:2018-06-15 08:25:36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yzlianzheng阅读更多

  近日,一则“李克强总理到湖南衡南白水村田埂上调研时,一位农民为方便总理在狭窄的田埂走路,下到水田,总理一把拉他上来说:咱们排队一起走!”的暖新闻刷爆朋友圈。这不是李克强总理第一次一脚泥泞出现在媒体上,2010年李克强总理在济宁市嘉祥县脚踩泥泞的田埂察看灾情,与贫困户孙树节一家交谈时,当时裤角和皮鞋同样沾满泥泞。

  李克强总理脚踩田埂、满腿泥泞深入群众的生动实践是一面镜子,值得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好好“照照镜子、出出汗”,思考我们如何深入实际,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被称为“泥脚书记”、“田坎书记”、“草鞋书记”、的邓平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他生前用脚踏平了办公室与田间地头之间那道坎,办公室里留下的三双鞋,无一不沾满泥土,正是这鞋的主人把虎城从一个山区穷镇变成远近闻名的富镇。“泥脚书记”邓平寿劳碌、为民的一生告诉我们,只有对基层饱含深情,才能真正深入群众,才能在一线基层里找到工作的快乐和希望,才能在群众中间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是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是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倾听群众呼声、原声,回应群众所盼、所需,才能得到群众拥护;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请教,真心拜群众为师,从而凝民心、聚民力。

  深入群众,不需要有所谓的“官架”、“官样”、“官威”,相反,百姓最欢迎的是象总理那样,一头扎进基层,双腿迈步下田埂,不顾个人所谓的“面子”、“形象”、“仪表”的党员领导干部。

  但是,有些领导干部,却将这句话挂在嘴上、贴在墙上,不能真心诚意地深入群众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或者干脆就将下基层当作了走秀,浩浩荡荡、警车开道;或者表面来了解情况、帮扶结对,转一转,一群人前呼后拥的十几分钟就走了;更有甚者要求群众白天集中开会,在家专门等领导来上门走访……但就是不愿到群众中去,更不用说多下田埂、踏泥趟水了。

  俗话说,干部脚沾土,群众心不堵。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群众也乐见党员干部到他们身边走访调研,一起劳作,听听心里话,帮忙解决实际困难。相反,“蜻蜓点水”作秀式和脱离实际高谈阔论式的所谓“深入群众”最易引发群众反感。

  “纸上终觉浅,田埂躬身行”。深入群众首要“接地气”,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多动嘴、迈开腿,才能真正融入群众。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跟你有多亲。“下到田埂”走进群众心中,问需于民,方知民之冷暖;问计于民,方知政行虚实。也只有这样“深入群众”,才最能解决实际问题,为人民干出一番大事业。

(道县纪委监委 何俊宏)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