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之窗 > 廉政评谈 > 正文

为官莫贪“井外”之财

发布时间:2018-07-31 16:52:45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yzlianzheng阅读更多

  中纪委监委最近发布消息说:2018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68.3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74万件,谈话函询15.4万件次。立案30.2万件,处分24万人(其中党纪处分20.1万人),处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8人,厅局级干部1500余人,县处级干部1万人,乡科级干部3.7万人,一般干部4.5万人。湖南省纪委监委上半年共发现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18063件,立案查处2559件,处理7250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516人),移送司法机关98人。上述这些被处分处理之人没有牢记初心和使命,越“红线”踩“雷区”,贪图“井”外之财,受到纪律乃至法律惩处无疑是罪有应得,自食恶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他的手下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反之,就有被砍头的危险。此中所蕴含的哲理,即使现在也不过时。想古往今来,那些被法办的贪官污吏,无不是嫌自家井水不满,而不择手段地攫取不义之财——“井外”之财,最终把自己淹没。

  由此,又想起看过的一则故事: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广州北郊30里外的石门镇有一口井,传说人只要饮了这口井的水,便会变得贪得无厌。西晋时,朝廷派往广州的几任官员因误喝此水,差不多都因经济犯罪而被撤职查办。当地百姓为了提醒上任的新官,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书“贪泉”二字。从此,过往官员即使口干舌燥,也不敢妄自享用。然而具有廉吏之称的吴隐之却不信这个邪。他升任东晋广州刺史时,上任路经此泉,挹泉而饮,还放歌言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移心。其实,传说中的“贪泉”倒确实存在的,但并非人们所想象中的“污泥浊水”,是一池清澈见底的甘泉。千百年来,那里的百姓世代饮用“贪泉”之水,却没有变得贪得无厌,反而英雄辈出,世风淳朴,人民节俭。还是古语说得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仔细想想,在我们周围不是也存在着很多类似“贪泉”的例子吗?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灯红酒绿,各级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需要面对更多的诱惑,获取“井外”之财的机会很多。所以,大浪淘沙,要筑就牢固的理想信仰高线,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做到知理、知足、知惧。知理,就是要懂得大道理,要具有“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的戒贪精神,反腐倡廉敢于从自身“反”起“倡”起,修炼忠诚坚定的心态、内外兼修的心态、享受孤独的心态。知足,就是在物质名利面前要知道满足。不要总怪官场政治生态不好,是个黑色“大染缸”,其实,这只是逃避责任的一种托词,与传说中“喝了贪泉水就会变”的论调一脉相承,同出一辙。知惧,就是要警钟长鸣。共产党人公开把人民对美化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就是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每个公职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做官、谋事、成事。否则,“贪”字当头,就会被釘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做官干事的始终心存敬畏,心怀感恩,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就不敢胡乱作为,腐化糜烂。

  为官从政者做到不贪“井”外之财,是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篙人”的强大自信,是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绝大眼界,是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是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坚定意志,更是一种“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的崇高境界,凡此种种,说到的就是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群众利益“一分一毫都不是小事,一点一滴都备受关注,这样,才能守住为官的底线,而不被“井”水所淹没。

(冷水滩区纪委监委驻检察院纪检监察组 欧阳群生 编辑:雅楠)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