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之窗 > 廉政评谈 > 正文

莫让“精准留痕”误了“精准脱贫”

发布时间:2019-03-28 08:21:13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yzlianzheng阅读更多

  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评分》的文章。文中老刘是结对帮扶贫困户二闷子所在村的驻村干部,二闷子会点雕刻的手艺,老刘就帮着他开了家网店,前前后后各种事务都是老刘磨破嘴跑断腿联系好的。二闷子渐渐有了些收入,日子慢慢好过起来。然而,二闷子给老刘评分却是“不满意”。老刘问二闷子时他说:“……你每次来俺家里,老让俺在不知什么材料上摁手印,经常要摁,一摁就好多张,俺每次都觉得像杨白劳似的,特别扭……还有啊,刘书记,你老要跟俺照相,来时照,干活时照,吃饭时照,修房时也照……照得多了,俺就觉着自己像个动物园的动物,摆在那让人拍,心里就可烦!”

  近年来,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科学适度的痕迹管理,是检验过程真伪、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运用痕迹管理开展工作过程中却“过度留痕”:有的要求扶贫干部每天都要登录扶贫app用和贫困户的合影打卡,于是干部进村入户第一件事就是与贫困群众合影;有的要求无论大小事务都要有登记、有台账、有总结,材料稍有瑕疵就得推倒重来,于是干部反复填表抄表,甚至因此自我调侃为“表哥”“表妹”……西南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驻村第一书记说,除了群众的表格外,每个月驻村队员需要填写的表格就接近10种,包括民情日记、每天签字表、报备表等。一些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让基层疲于应付,只得加班加点“造痕迹”“凑业绩”;有的考核停留在“纸上论英雄”,“干得好不如写得好”“工作好不如材料好”盛行,助长了做虚功、玩花活的坏风气……。

  过度留痕就是让工作停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看起来很有干劲,也很有气氛,更是让人觉得会干出一番工作来,但是工作只停留在这样的表面上,实际上就是一种消极应付,急功近利的态度。凡事以“痕迹”论英雄,从本质上说,就是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工作干得好不好,全靠材料汇总表;工作方式新不新,全看写手精不精,面对不同部门的不同要求以及频繁检查考核,“过度留痕”的确成了一些基层工作者不可承受之重,从而导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打造政绩“亮点”,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形式主义的“痕迹”上,而忽视了给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实绩”。

  过度留痕、走过场,扶贫工作异化成了“材料秀”“打卡秀”“政绩秀”,不仅拖累工作效率,还影响了干群关系,必须坚决摒弃,莫让“精准留痕”误了“精准脱贫”。

  一要完善考核方式。对扶贫考核实行归口管理,避免多头重复考核;审慎搞“一票否决”,控制否决事项数量;检查工作以暗访为主、明察为辅,提倡不打招呼、不事先通知,切实改进工作机制;突出结果考核,辅之以过程考核,由考核痕迹变为考察干部“足迹”“实绩”,打通“最后一公里”。

  二要改进评价机制。工作好不好,关键看成效。评价工作,过程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结果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痕留得再好,事情没解决,群众依然不会满意。因此,要把更多评价权留给群众,比如可以采用群众满意度调查来评价干部,电视问政来监督日常工作等等,这些效果,比简单的留痕要好得多。最好的“留迹”,莫过于干出“实绩”、留下好口碑。

  三要强化问责追究。材料痕迹历历在目,扶贫工作松松垮垮;材料做得好,工作一团糟。对于扶贫中的过度留痕问题,要作为监督执纪重点,既要严肃查处,问责追究,也要深挖存在于各级党政机关的作风问题根源。(新田县骥村镇纪委 唐剑)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