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是预防腐败现象发生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预防是根本、宣传是基础、教育是手段,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能够真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领导干部廉洁意识就能增强,就会起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笔者认为,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应该牢固树立“正人先正己”理念,灵活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筑牢廉政“防火墙”。
要在警示教育上做“加法”。要聚焦干部素质提升,通过组织开展一次学习讨论,举办一次以案说法研讨,观看一次警示教育片,开展一次先进典型学习,组织一次业务知识考试等“1+1+N”活动,把警示教育融入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做到零距离、常态化、全覆盖。建立“零距离”警示教育的长效机制;利用短信、微信等,把握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提醒;围绕“节日病”开出廉政过节 “处方”,将相关党纪党规予以列举,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不闯红灯、不碰红线,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廉洁规定,主动接受监督。
要在风险防控上做“减法”。将任前廉政谈话、廉政承诺、诫勉谈话、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建立廉政档案等廉政制度向村一级延伸。在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中,分专题、分领域、分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警示教育,做到找准“病灶”对症下药。采取健全制度、监督检查、专项治理、公开公示等关口前移措施,督促党员干部正视手中权力,增强廉政意识,铲除腐败滋生土壤。
要在廉政推广上做“乘法”。推出党风廉政建设“新名片”,依托各级媒体,开设《全面从严治党》专栏,着力打造“全媒体+”宣传平台,使各级媒体成为宣传解读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阵地,凝聚党心民心、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要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精心创作一批廉洁文化作品,推出一批扶贫先进典型,组织开展一次“好家风”演讲比赛等,鼓励支持各乡镇开展廉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推动形成“一乡一品”格局,凸显“乘法效应”。
要在监督问责上做“除法”。围绕解决干部“为官不为”,企业、群众“办事难”和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着力整治落实政策措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形成“中梗阻”的问题,监督预防个别干部“不在一线、不在视线、不在底线”现象。同时,健全监督机制,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着力在用好“第一、二种形态”上下功夫,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之目的。
总之,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细活实活,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具有阶段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征,相对比较“虚”,比较“软”,比较“抽象”。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做到虚事实办、虚功实做,在抓细致、抓具体、抓落实上狠下工夫,注重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谋划廉政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既高起点提出努力方向,又注意区分轻重缓急,切合工作实际;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以点带面,力求使制定的措施和规划做得到、行得通、办得成;既要努力当前的工作,又要着眼长远,使廉政文化常态化、长效化。
(巴人)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廖彬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