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之窗 > 廉政评谈 > 正文

扶贫的“奶酪”岂容“蛀虫”觊觎

发布时间:2019-06-03 08:10:40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廖彬森阅读更多

  “误了前程、丢了幸福,扶贫先扶己的代价太大了,教训惨痛,希望大家以我为戒……”因克扣造福工程危房改造补助款,2018年7月,郑传斌(非中共党员)被开除公职,以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3万元。(4月1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郑传斌作为福建省南平市赤门乡的扶贫办主任,理应坚决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工作方针、政策,将政策红利扎扎实实下发到每一位贫困户手中。但是面对巨额扶贫资金,他抛开了职业操守、丢失了道德修养,将9.02万元危房改造补助款收入自己的囊中。

  无独有偶,上犹县某乡政府扶贫专干邹某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在担任扶贫专干期间,利用从事扶贫工作的职务便利,采取虚构农户产业奖补项目、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套取国家扶贫产业奖补资金534500元,据为已有,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贪污罪,依据法律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

  2019年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各种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应势而生,这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偏偏有些扶贫干部“监守自盗”,在扶贫资金上动起了“歪心思”,他们想方设法,利用无中生有、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内外勾结等各种手段截留扶贫资金,使扶贫领域变成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高发领域,将贫困群众“救命钱”当做自己的“摇钱树”。这种扶贫先扶己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也抹黑了干部队伍的光辉形象。

  扶贫资金为何屡屡受人觊觎,笔者认为有以下的原因。

  “人性贪婪”是问题产生的外因。扶贫资金数额巨大,部分党员干部心存侥幸心理,认为只要将扶贫资金发放的台账资料“修饰”的毫无痕迹,从中截取一小部分难以被人发现。

  “管理缺失”是问题产生的内因。扶贫资金拨付涉及财政、扶贫、民政等众多部门。管理过程犹如“九龙治水”,这就难以避免会其中出现资金“漏监”,尤其涉及到多个部门职权重叠地带,很有可能出现“踢皮球”现象,导致部分扶贫资金成了“三不管”,给腐败带来了可趁之机。

  “信息失衡”是问题产生的核心。上述两个案例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基层扶贫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政策不清楚、不了解,导致扶贫干部公然截取部分扶贫资金而不被发现。与此同时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谋生,老人和小孩成了留守人员,有文化、能了解政策的不在家,在家的又不懂政策。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群众无力监督的尴尬局面。

  为此,想要解决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牵住全面从严治党的“牛鼻子”,加大惩戒力度,严肃责任追究,运用好巡视巡察这一“利剑”,把规矩挺起来、立起来,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厘清部门之间的权利清单和职责清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严防“踢皮球”事件的发生;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利用“一对一”帮扶机制,经常性组织驻村干部、结对帮扶人员下村宣传扶贫政策,增强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度;公布公开监督举报方式,让受害群众在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扶贫资金是国家全面脱贫奔小康的经济基础,“蛀虫”们想要动扶贫资金的“奶酪”就是动国之根本,亦与全中国人民为敌,岂容你们觊觎?

  (东安县横塘镇纪委 雷达)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廖彬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