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党的八项规定以来,中央和地方大兴节俭之风,尤其是对公款乱发津补贴乱发福利进行了大力整治,明文取消了许多不合规的津补贴、福利。但从近期各级纪委公布的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例和数据来看,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不少单位和领导干部在高压态势下竟玩起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把戏,给违规发放套上了新“马甲”和“隐身衣”。有些单位,所谓奖金、慰问金、加班补助、劳务费、交通费、误餐费、取暖费、服装费、伙食补贴等层出不穷,发放理由、名目林林总总,花样百出,真是煞费苦心。
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或福利,表面上看是小团体内大家参与、人人得利,实质是用权的“任性”和领导意志的“跑偏”。单位领导利用职务之便,巧立名目挥霍浪费公款,行公家之慷慨,大打“人情牌”,广施“雨露”借机笼络人心,谋求政绩,可谓“一举数得”。于是,有的领导干部就以调动工作积极性为由,企图将违规发放的事实“合理化”“人性化”;还有的领导干部则报着钱不多、事不大,不会引起纪委注意,自己操作得很巧妙,纪委也发现不了的侥幸心理,借发“福利”之名,行“腐利”之实。殊不知,违规发放津补贴和福利,其实质是对公共利益的一种侵占,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分肥”。它造成了社会上收入的不公和公共资源的浪费,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也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铁的纪律整治各种面上的顶风违纪行为,有多少就处理多少。”针对违规发放津补贴和福利行为,这就需要动真格,在管住“钱袋子”和“官帽子”上面下功夫。
一方面,要盯紧“钱袋子”从严监督执纪。持续释放动辄则咎、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实现以惩促治。加强对违规新情况、新问题、新表现的研究,制定新措施、出台新办法,鼓励引导群众积极举报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方面的问题,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让那些套上伪装的“腐利”无处遁形。另一方面,要紧盯“官帽子”聚焦关键少数。打蛇打七寸,治理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行为,必须抓住关键少数,盯住一把手,严惩责任人。要依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规党纪,用好问责“撒手锏”,既严厉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使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
同时,还应该加强纪律教育。要让领导干部明白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是违纪违规行为,极易滋生寻租分肥的行为,是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发酵的温床。要引导所有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牢固树立“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的观念,做到公私分明。
总之,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则是变味的“腐利”,是化公为私的“自肥”行为。对于任性地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的部门和单位,要有“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严肃性、认真劲,严防死守、一寸不让;要练就“火眼金睛”明察秋毫,坚决对穿上“隐形衣”的“腐利”说不,坚决构筑起一道拒腐防变防线,营造廉洁风气的政治环境。
(新田县纪委监委 何星辉)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廖彬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