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有的巧立名目大吃大喝,有的心存侥幸私车公养,有的大操大办收钱敛财,有的变换方式违规收礼,呈现隐形变异新动向,都是典型的不收敛不收手行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6月8日)
中纪委曾列出“四风”问题新表现,其中就包括避开敏感时间节点收送礼品礼金搞“错峰送礼”,这种把违纪行为发生时间转移至节后的情况正是“四风”问题的隐形变异。有的党员干部担心节日期间的严厉督查,违纪违法风险较高,于是专挑节后进行送礼吃喝等。这种“四风”问题在节后反弹的根源在于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清廉气节,侥幸心理作祟,节后不知“守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从政杂谈》中说:“纵观人类历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作为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廉气节,才能不忘初心,勇于担当,服务于党和人民。正所谓“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党员干部如若不知“守节”,不把党纪国法当回事,便很容易在各种请客送礼、纸醉金迷中“失节”。针对这些在节日过后慢慢抬头的“四风”问题,需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打击节后出现的侥幸心理,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强化监督高压,节后不敢“失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就是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因此,不仅要集中精神紧盯关键节点,也要形成节后日常监督的高压威慑。可以开展节后“回访式”督查,用着“显微镜”,打着“探照灯”,查一查有没有“新问题”冒头,让节后出现的改头换面的“四风”问题无所遁形、无处可藏。对于发现党员干部“失节”的行为,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惩治,不断释放严肃执纪问责的信号,使党员干部心生畏惧,在节里节外都不敢“失节”。
扎稳制度铁笼,节后不能“失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制度建设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大工程,目的在于久久为功、步步为营,对腐败作风问题在抓细抓长抓实上见成效。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包括公务接待制度、公车管理制度、考勤监督制度等,补齐缺漏,标本兼治,建立起正风肃纪的“防腐墙”和违纪触电的“高压线”,使党员干部在节日之后没有漏洞可寻、没有空子可钻,自然不能“失节”。
牢筑思想防线,节后不想“失节”。侥幸心理促使部分党员干部铤而走险,觉得节日一过,监督检查放松了,就可以吃喝收礼了。对此情况就要加强源头治理,比如可以在节日过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送“节后提醒”消息,设立日常警示教育课堂等方式,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涵养清廉气节,强化纪法意识,打消侥幸心理。依靠坚定牢固的思想政治信仰,让党员干部在节后也要主动拒绝奢靡作风,坚决防止名利诱惑,抵御他人“围追堵截”,做到节后不想“失节”。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整治“四风”问题没有终点、没有休止符。如今端午刚过,正是新问题露头阶段,党员干部要在节里节外避免“失节”行为,带头做好表率,防微杜渐,守节持定,永葆清正本色,涵养崇高气节,为构建风清气正、朗朗乾坤的政治生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蓝山县纪委监委 袁梓舒)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