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焉
——《迷失的初心2》观后感
初心是什么?《新华字典》里,初心是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愿望、最初的原因。《华严经》中,初心是菩萨修行的开始。毛泽东同志一生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他的初心;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崛起就是他的初心;袁隆平想要“解决所有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让百姓吃饱饭就是他的初心。这些都是他们各自的初心,虽各有不同,却都大气凛然,闪耀着无私正义的光芒。一千个读者有一千颗初心。初心是什么,迷失了初心会有什么后果,我想,从近期观看的警示教育片《迷失的初心2》中可以找到答案。
影片中几名遗忘、抛弃、背叛了初心的党员领导干部“现身说法”,用血淋淋的惨痛教训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党课。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令人触目惊心,看到熟悉的人沦为阶下囚,更加让自己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这些当事人大多是人到中年,都曾经在掌握权力的重要岗位,由于背离了党的宗旨,丧失了理想信念,遗忘了初心信仰,结果在一次又一次的诱惑中失去理智,走上错误的道路,最终换来锒铛入狱的下场。光鲜亮丽的前半生和黯淡无光的后半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他们的教训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志,特别是党员干部认真反思,深刻认识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牢记成长、入职、入党的初心,增强拒腐防蚀能力的极端重要性。警示教育片让我们从中看到很多东西,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牢记成长的初心。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初是一张白纸,每个人都有向善从善的本性。片中的他们之所以从意气风发到失魂落魄,从领导干部到阶下囚徒,从受人尊敬到成为反面教材,就是因为长期没有接受正确的人生观改造,对自己放松了要求,在骄奢淫逸、贪图享受中迷失了方向。案例警示我们党员干部在一步步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人生观的改造,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强化自律意识,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行,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守为官之德,以高尚的人品、良好的官德、坚强的党性廉洁自律。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牢记入职的初心。从纪检监察网站发布的历年违纪案件来看,很多受处分的干部刚参加工作时的初心都是正义的,他们都曾有过美好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都曾有投身“为人民服务”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忠诚信仰。但是,当他们面临权力、名利、地位的多重围猎时,他们挡不住诱惑,经不住考验,初心开始动摇,从收一支烟、一瓶酒到直接收现金、银行卡甚至一整套房,最后道德防线崩塌,跌入罪恶的深渊,无法自拔。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党员干部身处的不是“无菌环境”,如果忘记初心,价值观动摇就会走上歧途,因而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常思入职初心。
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牢记入党的初心。“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清楚,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神圣的、高山仰止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的讲话,如今听来依然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始终要保持正确的权利观,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应始终把人民的利益和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应始终切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纪律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监管没有例外,要始终不忘入党之初的铮铮誓言,坚持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党性,做到对党忠诚,无问东西。
“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焉。”影片最后的旁白点出教育片的主旨,世间绚丽多彩,泥沙俱下,在迷失与坚守之间或许只是一次判断,但我们一定要选择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的那一个,择善而从,永不后悔。党员干部一定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以人为镜,以案为戒,始终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立志和坚守中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永葆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零陵区邮亭圩镇纪委 胡爽)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刘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