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芙蓉花开,我们来到了宁远县九嶷山 “乐天宇陈列馆”,听着讲解员乐桂生深情讲述“三节裤腰带”的故事,让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忘怀。
说起“三节裤腰带”的来历,作为伴随晚年乐天宇工作生活了7个年头的侄儿乐桂生,对乐老的事迹和遗物如数家珍。
乐桂生介绍说,乐天宇出生在宁远县舜陵街道(原官桥乡)麻池塘村,是中国优秀的农林生物学家,教育家,科学家;是中共早期党员,毛泽东的友人;是“南泥湾”的发现者、开垦倡议人;是原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的第一任校长,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的创办者。
接着,乐桂生说起了打了两个结的乐天宇的麻布条裤腰带的“前世今生”。
“文革”期间,乐老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广西的“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每月只能领12元的生活费。从前的皮带“退休”后,他节俭度日,用起了不花钱的麻布条裤腰带。在广西期间,麻布腰带断了一次,但乐老舍不得丢,打个结继续使用。后来他被转到辽宁的“五七”干校,打结裤腰带也就伴随主人完成了一次“长征”。
“我一生追随毛主席,没有做出多大成绩,而且还给主席添了不少麻烦。但是我对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始终没有动摇过,而且永远也不会动摇。”这番心头话是腰扎麻布条的老党员亲口对侄儿说的,就像我们重温入党誓词。
“后来呢?”我们发出追问。
乐桂生告诉我们:197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乐老入住北京,在大女儿乐开筠家养病。有一天,女儿发现父亲打了一个结的布裤带又要断了,想跟他买根新皮带。乐老坚决不同意女儿破费,说布腰带用惯了,买新皮带太浪费。接着他又给腰带打了一个结,麻布条就变成了两个结的裤腰带。
“复职以后条件好了,他还没有换腰带么?”我们于心不忍,追问乐桂生。
乐桂生点点头,继续娓娓道来:1978年国家拨乱反正,党组织恢复了乐老的名誉和老干部的工资待遇。他拒绝组织给他配备秘书、厨师和保健医生,只是叫来本家侄儿做秘书,顺便照顾他的日常起居。按照老干部的级别待遇,乐老完全可以要求组织解决乐桂生的北京户口和工资待遇,但他考虑国家经济有困难,就自掏腰包解决侄儿的工资和一家的开销。
乐桂生说,那时我帮伯伯洗衣服发现他的布裤带竟然打了两个结,就劝他买一根皮带,他用诸葛亮《诫子书》里的话开导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也是对我们的告诫。恬静可以修善自身,俭朴可以淳养品德,能将就的就将就吧,我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这么说,两个结的裤腰带跟着乐老回到了湖南老家?”我们猜测道。
乐桂生答了一句“是的”,讲起了“三节裤腰带”的后续故事。
1980年秋,乐老带着补发的5万元工资回到家乡,创办了九嶷山学院。他还把每月350元的工资拿了出来,为国家培养人才。办学初期条件十分艰苦,乐老依托舜庙里的两栋破旧瓦房,发扬延安精神和抗大作风,点燃了新中国民办教育的“星星之火”。当时的乐老80岁高龄,弯腰驼背的他常常拄着拐杖,往返于宁远县九嶷山和北京之间,为筹措办学资金、聘请教授而奔波,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以及好友李维汉、王首道、肖克等中央领导的关心支持。
乐桂生说,我们夫妇成了九嶷山学院的“雇工”,继续见证麻布裤腰带的历史。有一天,我爱人帮乐老洗衣服,发现那根陈旧的麻布裤腰带,想给他买根新皮带,伯伯却说:“裤腰带如果断了,打个结还可以用,裤腰带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丢!”就这样,三节裤腰带陪伴着乐老,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听完故事,我伫立良久,看着乐桂生老人发红的眼眶,饱含着深情的泪珠……
回味着“三节裤腰带”的故事,一位信仰坚定、热爱祖国、艰苦朴素的老共产党员的形象耸立于我的心中。放眼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我想,这不正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员所要追寻的方向么!(宁远县纪委监委 徐东青 胡中友)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吕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