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名为“老人冒雨去交医保,被告知不收现金”的视频被广泛转发并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视频内容是湖北省秭归县一位老人冒雨来交医保,却因窗口不收现金被拒,现场工作人员称:“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机上支付。”老人被拒绝后无助和彷徨的表情,让众多网友直呼“心酸”,纷纷指责工作人员和相关机构。
从后续了解到的信息看,虽说秭归县将医保改为网上缴费,本意上是响应国家关于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的要求,是为了方便民众;且事情曝光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迅速上门为老人办理了医保,老人的难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工作人员拒绝老人现金支付的行为,却暴露出了当下社会治理和服务中的短板和漏洞:一味追求技术的便利性,却忽视了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其本质是一种依赖数字技术的“懒政”。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从自助银行到上班打卡,从网上预约到阳光理政,从生活出行到政务服务,各种便捷方式着实为大部分民众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当大多数人在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智慧生活便利之时,相当一部分民众却频频遭遇“数字困难”,面临“数字鸿沟”的尴尬。如:不会在线支付无法缴费,不会扫“健康码”寸步难行,不会网络挂号面临就医困难……智能技术、数字化服务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把他们挡在便利快捷之门的外面,望“网”兴叹。
便捷的目的在于便民。但“便民”的“民”从来都不单指某一部分人,而是指全部民众。受地域、能力、素质等限制,人们对互联网科技的接触范围与掌握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老年人是主要弱势群体。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54亿,占总人口的18.1%。但是他们拥有智能手机的比例并不高,即使一些老年人有智能手机,也只会使用基本的电话功能,不会使用移动互联的信息化应用,不能获得基于信息化的各种服务。因此,如何让智能技术发展适应老龄化社会步伐,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所面临的“必答题”。
“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则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问题。所幸,民有所呼,官有所应。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回应了许多社会关切。各地也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一些措施,护航暂时跟不上节奏的老年人,防止“一刀切”。比如,保留传统的渠道或提供其他替代性的办法,给予他们充足的选择和适应空间;为老年群体“量身定作”智能设备,多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同时,对老年人进行公益性培训,通过进社区、进养老院等形式,手把手教老人们使用电脑、智能手机,使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等,体现了公共服务应有的正义与温度。
社会发展、全民进步的“高速”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面对数字化浪潮给“银发族”带来的烦恼,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秉持关爱扶持之心,方能帮助他们弥合“数字鸿沟”。(祁阳县纪委监委 陈黎婷)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刘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