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宜昌一老人独自冒雨用现金缴纳医保被拒收现金,坐在窗口满脸无助的视频被曝光,引发网友热议。虽然事发之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已上门为老人办理了居民医保,但这一事件背后所凸显出的依赖数字化技术懒作为问题却值得深思。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数据的互联互通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科技不仅为“新新人类”打开了便利的大门,也推动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向数字化靠拢转型,但横亘在我国2.5亿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却难以跨越,老年人成了网络时代的“新留守”。不少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上网,出行受阻、就医受限、消费受束,本该在智能时代“享福”的老年人却成了数字革命的“牺牲品”。这暴露出各级、各部门在面向社会服务工作中脱离实际,只图“短平快”不要“长远实”。
类似事件常有发生。如湖北随州94岁老奶奶行动不便,为激活社保卡,被家人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西安未央区60岁的李师傅在政务服务中心咨询养老事宜时想喝口水,饮水机需要操作繁琐的关注公众号、下载App等七步骤才能使用,李师傅不会扫码,最终也没能喝到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老年人无健康码出行受阻的新闻也频频引发社会关注……凡此种种,反映了某些单位、部门主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行动不突出,在服务群众时盲目追求技术的便利性,而忽视了服务对象的具体特质,是“数字化”的懒政表现。数字化的便利缺乏了“面对面”服务的温度,不仅有损党和国家的形象,也伤害了干群之间感情。
如何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等一等”“走得慢”的老年人,是当下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党员干部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牢记为人民谋福利的使命,多了解群众要什么,多思考问题怎么办,把服务人民践行在身边的每一件事;其次,各级各部门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智能化服务占据主导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不同服务人群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打造线上线下一体智能化模式,在车站、银行等公共场所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让技术高度有人文温度包裹。在推出业务功能时要为老年人开设“绿色通道”,将程序操作化繁为简变得明了易懂;同时延伸服务触角,开展上门或者远程办理业务等“贴心”服务,帮助老人渡过生活上的困难,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最后,主管单位要通过技术手段,协调相关部门对健康码、公交卡等有关信息进行资源整合,让电脑“多跑路”,老年人“少跑腿”,充分享受到智能社会的“红利”。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每一个网络曝光的“热点”背后,都蕴含着社会特定群体的诉求。因此,党员干部要灵活掌握“热点”动向,及时从中发现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尽心尽力为人民提供周全、贴心、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万不可用“一刀切”式的“数字化”模式斩断干群之间的联系,牢记建设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而是应该落实到每个细节中。(道县纪委监委 何俊宏)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吕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