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祖宗的祠堂叫做彭氏宗祠,到我这一代我是32世,我一直都对名声,很执着地去追求,想成为这个家族的骄傲。出事一年多来,我也认真地去反思我自己,其中一个就是对这些亲情扭曲。”《正风反腐就在身边》专题片中,彭定邦一语道破心中存在的畸形亲情观。正是扭曲的亲情观使他忘记了当初入党的誓言,把初心和使命弃之脑后,把宗旨意识抛到九霄云外,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为亲友、为家族谋私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使党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的损失。(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彭定邦大部分涉案问题,都或多或少地牵扯到他家里的某一个成员,他因友情亲情滥用权力,一步步落入贪腐的陷阱;他公私不分、亲情扭曲的惨痛代价,给所有党员领导干部敲响警钟。
身为领导干部更应清醒地意识到,跨越了权力边界的情义并非真情,而是借“情”之名,图“利”之实。倘若把握不住用情的度,倾心于情,“关心”亲戚,“照顾”朋友,“庇护”家人,沉迷“情网”,最终必为情所困,酿出认识悲剧!否则,一旦被扭曲的亲情裹挟,越过权力边界,不仅帮不了亲人,还会葬送自己的前途,给自己以及家人带来无可挽回的创痛。
爱家庭,爱亲人本是人之常情,党员干部也不例外。但究竟该怎样去爱,却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手握公权的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爱就可能会变成害,不仅害了自己,害了家人,还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彭定邦所谓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扭曲亲情观,从根子上来说也是一种特权思想,如果任由这种扭曲的亲情观所裹挟,必会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廉是干部根本,洁是家风楷模。领导干部的作风往往影响着家风,家风也反映了作风。 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一定要绷紧思想之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碰红线、不越底线,严格要求自己,为亲友和家人做好表率。
拿起“显微镜”,看清扭曲亲情的“腐蚀性”。在民事审判业务拥有绝对“影响力”的吕洪民腐坏“生虫”过程,与他的亲朋好友休戚相关,从贴心好友抛家舍业的投奔到强势妻子“枕边风”的侵蚀,吕洪民的立场在亲朋好友的请托下逐渐偏了航向,在诉讼案件中丢了公正,在金钱面前失了定力、在“糖衣炮弹”攻击下弃了抵抗;最终贪欲越积越多、腐败愈演愈烈、家风越来越歪,至此吕洪民突破纪法的底线、走向腐败的深渊。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到家风与作风相辅相成的关系,清楚知道良好家风是廉洁奉公的壁垒,同时,还要时常梳理亲友圈、朋友圈,发现家风“变味”,要坚决“纠错”让不正家风重回正道。
拉好“警戒线”,认识扭曲亲情的“传染性”。“家风不正,祸延全家”。被同事戏称为法院系统“别里科夫”的吕洪民,在友情的撺掇和亲情的裹带下,模糊了公私界限,对于妻儿甚至是亲家的请托来者不拒,将公权力作为让自己享“红利”、为家人谋“福利”的工具。在工作中吕洪民欺公罔法、大肆玩弄律法条例、插手民事判决,在私底下家属好友假借权势、坐收渔利,最终全都溺毙在钱窟窿里。梳理近年来中央查处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中,因“全家腐”导致的“全家覆”比比皆是。领导干部如果家风不正,妄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头来只会落得“一地鸡毛”。因此,党员干部要引以为戒,深刻认识到“扭曲亲情”的传染性,规规矩矩走正道,避免在“不正家风”中“翻车”。
把牢“总开关”,筑好防腐拒变的防线。“公义不亏于上,私行不失于下”。党员干部要想破除家风不正的遗祸,其根源在于把牢自身思想的“总开关”,把严家风清廉的“子开关”。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时时校正自己的亲情观,牢牢规范自身的行为作风,不仅自己要做到公权不私用、民利不损害,拒贪不沾腐,当好优良家风建设的“领头羊”,还要在家风建设上从小处抓起,于细微处严格规范身边人的所作所为,时时警醒、处处绷紧,决不能用公权为为亲朋“开小门”,让党和人民“吃大亏”。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身教、严管教,把培养良好家风作为必修课,将家风建设修于心,而显于行,才能切身做到为官初心不改,牢牢守住纪法底线不失,紧紧保持政途家业长盛不衰。(道县纪委监委 阳诗祺)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刘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