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单位围绕作风转变建章立制。全国上下转作风保持向好态势,取得明显成效。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有的地方公款吃喝,不再青睐扎眼的高档酒店,而是转移到私人会所、商务会馆、乡村饭庄,甚至是机关食堂,被群众称为“低调的奢华”。暴露出在相关制度设计上,还存在着不少漏洞,提醒我们必须加快制定更加规范,更加明确,更加有效的制度。
腐败“地下化”的表象及实质。所谓腐败“地下化”以及“低调的奢华”,就是把公款吃喝由“地上”转向“地下”,实际上是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坏作风。联想起“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浮华奢侈之风一度被狠刹,同时却不断曝出“农家乐里洗桑拿”、“矿泉水瓶装茅台”、“红塔烟盒藏熊猫”之类的新闻,这种“一叶障目”的做法,是典型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种公款吃喝的积习为何难改?其实就是顶风作案,实质上是职务腐败、权力渎职在作祟。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已近五个月,禁令高悬,挥霍浪费之风正在扭转。“低调的奢华”问题说明,反浪费、行节约必须扎牢监督篱笆,锻造制度铁笼,用长效机制久久为功,才能将短期“不敢”变为根本“不能”。
腐败“地下化”产生原因及后果。如今,上级要求公务宴请严禁超标接待,但具体到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怎样界定“超标”?上级调研不许层层陪同,但怎样接洽工作才合情合理合规?经费报销要合乎规定,但面对不同的事由、项目等等复杂情况,怎样才符合实际,科学规范?实践证明,各个地方、各级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时,倘若界定不清晰,标准不量化、规定不细化、机制不优化,就会给“只说不做”留下种种借口,给“寻找对策”留下操作空间。这也是当前“打折变通”的花样经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不正当的官商勾肩搭背、不正派的官场人脉交际、不正常的人情买卖之风,往往就暗藏在见不得光的觥筹交错中。如果不把权力关牢关紧,就无法斩断公款吃喝暗流。
腐败“地下化”的防范措施。转作风,做到有效,保持“长效”,就须在“制度”上狠下功夫。防止腐败“地下化”,必须建章立制,如果事前监管到位,公款旅游的违规做法就很难放行;如果报销制度规范明确,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就难有空子可钻。从这个角度上说,转作风要避免一阵风,绝不只是转思想、转观念,还要在制度建设上作出持续不断的努力,推进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严明公务接待支出标准,加大财务审计力度,推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还要看到,转作风的本质是规范权力。为什么一些基层单位常有“超标接待违规不起、简化接待得罪不起”的两难纠结?主要问题是,职能部门和一些领导干部的权力未受到有效约束,根源还是权力大于纪律。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各方面监督,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才能为转作风提供更扎实的制度保障,转作风才能促进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
要让厉行节约的新风更加有力地持续下去,就要以有力的措施促进厉行节约的长效化及常态化。厉行节约的新风之弘扬,也当引入舆论监督机制。监督是最有力的工作助推器,是最能够取信于民的保障措施。比如,对于地方召开的一些会议,可以邀请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对会议内容、会议经费开支等进行监督。我们相信,在监督力量的鞭策及促进下,必然可以让厉行节约的新风精神深入人心,必然可让厉行节约“看得见”的效果更多一些。(道县纪委 周林)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