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文月读
[2014]第6期(总第147期)
中共永州市纪委宣传教育室
不让潜规则有立足之地
孩子上学要托关系、做个手术要送红包、承包工程要分成、个人进步要会跑会送……社会生活中的“求人”之痛,印证了潜规则的危害之重、积弊之深。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强调,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可谓切中其弊,直击要害。
潜规则,是规章制度之外实际存在的不成文、不公开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就像《红楼梦》中门子告诉贾雨村的那个“护官符”,“你见,或者不见,它就在那里”。尽管为多数人所不齿,可又影响着人们关键时刻的选择;尽管摆不上台面,可又无处不在地彰显着另一种力量和能量。
梁启超曾沉痛地指出,晚清帝国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潜规则盛行:“一部律例,十有九不遵行,有律如无律,谓之伪律。”当“红头不如笔头,笔头不如口头”成为常态,不少人自然会心照不宣地选择关系;当“不给甜头不点头,给了甜头乱点头”成为现实,不少人自然会随波逐流地选择迎合;当找“靠山”胜过找组织,走程序变成走过场,不少人自然会你行我效地选择投靠。潜规则和显规则,从来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常渠道”一再显示“此路不通”或“敬请绕道”,吃亏吃苦、无望无助的,只能是老实正派的守规则者。
“乱世之乱,祸害有时;太平之乱,国无宁日。”所谓“太平之乱”,潜规则盛行即是其一。治国理政,讲究的是私不乱公,邪不干正。劣币效应告诉我们,潜规则大行其道,歪风邪气必然逞威,公平正义必然受损。这不但会动摇人们对规则的信心、对法律的信仰,而且会使整个社会颠倒荣辱观念、扭曲价值取向。
潜规则为什么会不翼风行、广为流布?无论是打招呼的“大天线”“小天线”,还是顶大用的“票子”“条子”;无论是投桃报李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还是利益结盟的亲友圈、老乡圈,都是潜规则发挥作用的便捷通道。能够“逢山开道,遇河架桥”的,只有逃出笼子的权力。
潜规则为什么能得到认同、攻城掠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潜规则虽然不是什么红头文件、公序良俗,但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比如,“明知不对,又怕吃亏”的盲从心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攀附思想,“欲罢不能,吃着上瘾”的“臭豆腐心态”等,让许多人或身不由己、或心甘情愿地被潜规则绑架和裹挟。
潜规则为什么久攻不克、屡禁不止?优质资源的稀缺、政策制度的漏洞、法规执行中的变形走样、权力运行中的“暗箱操作”,是潜规则得以“春风吹又生”的肥沃土壤。如果只治标不治本、只授权不监督,潜规则就可能长期安营扎寨,即使一时打压下去,风头一过,还会卷土重来。
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潜规则的克星是不容变通的铁规矩。“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越是敏感的岗位,越是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越需要规范权力的运行机制,越需要领导干部秉公用权,不徇私情。
哲人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当按规矩办事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当法治思维和规则意识深入人心,哪还会有潜规则的生存空间和立足之地!(辛士红)
只靠“前车之鉴”难防“前腐后继”
近日,贵州省交通厅原厅长程孟仁伙同情人何文受贿案在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据了解,十年前,曾担任贵州省交通厅厅长的卢万里就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被判处死刑。人们不禁要问,前任血的教训为什么没给后来者带来警醒?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贵州,从全国范围来看,交通领域的腐败案都呈现易发高发趋势。今年4月,相关部门就先后公布云南省交通厅党组书记杨光成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调查,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山西省交通厅连续两任厅长王晓林、段建国受到查处,还有7人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领域的主要负责人“前腐后继”,值得深思。
按理说,有了“前车之鉴”,后来者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有的官员而言,“前车之鉴”几乎不起作用。这其中,有其内心深处的贪婪作祟,也有制度设计的缺失,更不乏制度执行的漏洞。
从交通系统众多官员“前腐后继”的轨迹来看,交通部门的权力大、管理的事项多已经毋庸置疑:从项目申请、设计、立项、招投标、征地拆迁到施工管理、资金使用、竣工验收……这些环节无不隐藏着巨大的寻租空间。针对此,现实中并不乏细密、具体的规定,比如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材料采购供应制度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制度规定往往形同虚设,只需要领导打个招呼,甚至做出一些暗示,具体操办人就“心领神会”。以程孟仁案为例,作为贵州省交通系统的一把手,重大决定几乎都是他一人说了算,其下属也唯命是从、投其所好。相关材料透露,有些项目本该通过招投标,但因程孟仁事先“打招呼”,工程就私下决定由谁来做,获得工程的老板自然会“投桃报李”。
程孟仁案只是交通系统制度不完善或权力运行不公开、权力监督不到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交通工程都进入快速增长期,项目众多、资金巨大,但由于运行机制、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为腐败埋下了不少“伏笔”。
“清除腐败,不仅仅是挑出一个烂苹果,而更应该检查放置苹果的筐子。”面对一些地方交通系统“前腐后继”的现象,“打老虎”不能松懈,以“前车之鉴”警示后来者也很有必要,但更应着力铲除贪官产生的土壤。比如,改革与完善现行交通投资、监管体制机制,让项目、资金、运营、监管各环节相互分离、彼此制衡;再比如,加强监督力度,让各个环节在阳光下运行,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党员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局面,避免“前腐后继”现象一再发生。(尹于世)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