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帮我父亲修改一下资料,他本姓徐,老年保险证上打印成‘陈’了。”“光身份证证明不了,需要开证明来,都要经过这个程序。”“小王,你们把我姐夫的名字弄错了,最后一个字‘宇’,你们搞成‘宁’了。”一位看起来像干部模样的男子直接走到工作人员面前。只见工作人员一脸媚笑,赶紧将名字改了。看是熟人,不用证明就给改了,对陌生人却要严格“讲程序”。乡里工作人员如此办事,还有公正可言吗?(人民日报讯)
当前,“找熟人好办事”规则普遍存在,老人看个病得找熟人、孩子上个学得找熟人、自己办个事得找熟人,如今因为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把办事人名字打错了,要纠正工作人员的错误居然还得自己找熟人。熟人来了,二话不说“立刻办”;百姓来了,一拖再拖“走程序”。熟人,在中国,是通行证、是护身符、是绿色通道,所以有熟人的就找熟人,没有熟人的就想方设法制造熟人。竟然样样都要找熟人,那办事规则,办事流程有何种,服务窗口有何用。在机关单位的能找熟人,在城市里的能找熟人,那偏远地区的农民群众到哪里找人。
办事程序繁琐,工作人员态度冷冰的这种官僚主义作风,够让老百姓反感的了,没想到工作人员办事还内外有别。是熟人,不用证明就给改了,对陌生人却要严格“讲程序”,群众真的是怕了。但是这样的事情何此一两件,群众看在眼里,“也放在了心上”。“熟人好办事”,为了好办事、办好事,百姓不得不事先“找熟人”、“托关系”。那“找熟人”、“托关系”就少不了人情往来,某些人从中看到了有利可图,有空可钻,有机可乘,然后在“找熟人”、“托关系”中“收票子”、“收财物”,权钱交易、利益输送、人情输送等层出不穷。办事求人现象经久不衰,某些人在“找熟人”、“托关系”中尝到甜头,而有的人甚至通过这种途径成为了“小蝇巨贪”,使老百姓遭受办事求人的难言之苦,从而对政府失望、失去信心。
“熟人好办事”,为什么熟人好办事?因为有了熟人、就有了关系,就可以享受特权,办事不用“讲程序”,“立刻就办”,熟人当然成了好办事的“代言人”。而这些“代言人”就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谋事、谋人、谋利,这就是特权现象。这种特权现象由来已久,平时在工作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找熟人、托关系,熟人好办事,其实这本质上也就是利用特权。不少腐败正是通过这种特权来实现的。“熟人好办事”的工作方式极容易诱发社会矛盾和冲突,也严重的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必须坚决反对和克服。虽然“熟人好办事”的特权思想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留传下来的,但与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国是背道而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就强调,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人员的这种内外有别的工作态度不能再有了,要让群众不求人也能好办事、办好事。(顾万岳)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