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文件、活动较多”“干部作风庸懒散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在近两轮中央巡视组反馈中出现的高频词,折射出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待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突出问题。(中国新闻网 6月1日)
毋庸置疑,当前形势下,“文山会海”的现象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会议落实会议、会议规模空前、会议时间冗长等不良作风逐渐又有抬头之势。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第二条规定,“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少数单位、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对《规定》置若罔闻,甚至阳奉阴违,将其束之高阁。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会议之多、规模之大、排场之高、时间之长,令人咋舌。有关党员领导干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自己组织、领导有方,“政绩卓著”。细细观之,这样做,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收效甚微,可谓是劳民伤财、疲于奔命,还给人以好大喜功之嫌,实则为老百姓所深恶痛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务虚,这才是为政之道。当然,会议并非开得越少越好,越短越好,但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凡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凡可以合并的会议合并召开,凡可降低规格召开的会议降格召开,力求开一次开好一次、开出成效一次,真正做到少开会、开短会、开务实有用的会。一些分管领导参加即可的会议,不必要求“一把手”参加;工作人员参加即可的会议,不必要求分管领导参加。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化解“文山会海”的复杂、尴尬局面,抽丝剥茧、化繁为简,接得地气、取得实效、深得民心。
开会的目的是为了传达重要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而绝不是走过场、走形式、走程序。开不开会议、开什么样的会议,都要回归到这一本质上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明明白白地树立起“为什么开会”的指导精神,才能改进作风、轻装上阵,无须扬鞭自奋蹄,撸起袖子加油干。(道县纪委宣传部 陈新文)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