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举报电话:12388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之窗 > 廉政评谈 > 正文

三读《爱莲说》

发布时间:2017-06-27 11:37:24来源:永州廉政网编辑:yzlianzheng阅读更多
  《爱莲说》为宋代理学开山鼻祖、湖湘文化先驱、中国廉洁文化奠基人周敦颐所作。文章通过莲与菊、牡丹两种花卉的形象对比,托物言志,映衬出作者的理想追求和清廉节操,全文仅119个字,真可谓惜墨如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流传千年,为后世所推崇、敬仰。
  初读《爱莲说》,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读高中时。当时,语文老师像古代私塾老师一样,一字一句地领读,逐字逐句地解释,并且要求我们把它背诵下来。对于这篇古代议论性文体,要求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学生深刻领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内涵,还真有点囫囵吞枣、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傍晚,语文老师特地带我们到学校附近种有莲藕的池塘,去“仔细观察”莲的生长环境和习性。水上莲叶墨绿青翠,莲花亭亭玉立,娇艳欲滴,水下淤泥黑乎乎的一片。但无论怎样“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我们还是无法体会出周老先生对莲“独爱”的个中情怀。因此,初读“爱莲说”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再读《爱莲说》是在道县政府重修周敦颐故居,同时,在潇水河边建成敦颐广场时。周敦颐广场中央高高地矗立着周敦颐的塑像,塑像底座四周和塑像背后9根耸立的石柱上雕刻着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和《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名言名句。驻足底座四周,再次领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内涵,与高中时的“领会”相比,有了更深更广的延伸。《爱莲说》全文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起,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莲的高贵气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骄不艳。一个“爱”字,寄托了周敦颐对理想人格的赞美和执着追求,一个“莲”(廉)字,反映出周敦颐鄙视世俗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心理,展现出自身追求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在文中几处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把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得“爱莲”( 爱廉)这一主题得以进一步加深。文中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爱”字总揽全文,一个“莲”(廉)字贯穿其中,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寓意深刻。以莲(廉)说事,以莲喻廉,周敦颐告诉我们:无论为官从政,还是为人处世;无论身处逆境,还是身处顺境,都必须要像莲一样,清廉高洁、香远益清。
  三读《爱莲说》是今年恰逢周敦颐千年诞辰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000年前,一名普通的州县官员,时刻提醒着自己为官要清廉,为人要正直;对上不恭维,对下不霸道;为人不浮图,做事不夸张。淡泊明志,洁身自爱;人在庙堂,心系百姓。这不正是当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吗?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这正是对应了《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细读、细品、细思《爱莲说》,对于每一位共产党员修身、齐家、治国均大有裨益。(道县财政局 何香成)

  来源:永州廉政网
  编辑:yzlianzheng